最近,全球零售巨头好市多Costco发布了2025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一出,立刻在商业圈和消费者中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至2699亿美元,会员收入也稳步上升,整体表现超出市场预期。这个数字背后,不只是冷冰冰的财务报表,更折射出当下消费行为的变化、仓储式零售模式的韧性,以及在全球经济波动中,人们如何用“买得更多、花得更少”的方式应对生活压力。
很多人可能对好市多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包装、便宜、要办卡”的阶段,但其实它早已不只是一家卖纸巾和烤鸡的超市。从财报来看,好市多的营收增长不仅来自北美本土市场的稳定表现,亚太地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扩张也功不可没。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好市多在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接连开店,每开一家都引发抢购热潮,甚至出现“通宵排队”的场面。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接受这种“会员制+精选SKU”的购物模式。

有意思的是,好市多的增长并不是靠疯狂打折或低价倾销实现的。相反,它的策略很“克制”商品种类不多,通常一个品类只保留两三款优选产品,从洗发水到咖啡豆,全都经过精挑细选。这种“少而精”的模式,反而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你不用在十几种洗衣液里纠结哪个性价比更高,好市多已经帮你决定了。再加上大包装带来的单位价格优势,自然吸引了追求实用主义的家庭主妇、小企业主,甚至是精打细算的年轻人。
当然,支撑这一切的核心,是那个每年几十美元的会员费。别小看这笔钱,在2025财年,好市多的会员费收入接近40亿美元,几乎是纯利润的来源之一。会员愿意花钱,是因为他们觉得“值”。除了能买到性价比高的日常用品,还能享受加油站折扣、旅行套餐、眼镜验配等增值服务。这种“付费入场、长期受益”的模式,让好市多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一种类似“订阅服务”的信任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全球经济面临通胀压力,供应链也不时出现波动,但好市多的库存管理依然稳健。财报提到,公司在物流和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上的投入持续加码。这个没有花哨广告、包装朴素的品牌,如今已成为许多会员心中的“隐藏王牌”。一瓶橄榄油、一包坚果、甚至一盒蛋白粉,品质不输大牌,价格却实惠不少。有消费者调侃:“在好市多买东西,有种‘被聪明人认可’的满足感。”
再看外部环境,2025年以来,美国多地通胀虽有所缓解,但食品和日用品价格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于“批量采购、减少频次”,而这正是好市多最擅长的领域。据华尔街日报近期报道,不少美国家庭已经开始调整购物习惯,把去一次超市的花费压缩成每月几次的大额采购,既省时间又省钱。而像好市多这样的仓储式卖场,正好契合了这一趋势。
在中国市场,情况略有不同,但逻辑相似。虽然人均居住空间有限,不适合囤积大量商品,但好市多通过推出小包装、试用装、社区配送等方式,逐步适应本地需求。比如上海门店推出的“一人食套餐”、小份装进口零食,就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线上渠道的发力也让购买更加便捷。数据显示,好市多中国的电商业务在过去一年增长超过60%,说明它正在从“开车两小时去抢烤鸡”的网红打卡地,转变为融入日常生活的零售选择。
当然,挑战也不是没有。随着山姆会员店、盒马X会员店等竞争对手不断扩张,会员制零售赛道越来越拥挤。价格战打不得,服务又难拉开太大差距,未来拼的可能是细节体验和供应链效率。好市多的优势在于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运营哲学:不追求短期暴利,员工待遇好、 turnover率低,门店整洁有序,退货政策宽松到近乎“离谱”哪怕你吃完一盒蓝莓说不够甜,也能退。这种极致的用户体验,短期内很难被复制。
说到底,好市多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抓住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选项,而是值得信赖的推荐和实实在在的节省。2699亿美元的营收背后,是千万家庭对“理性消费”的重新定义。也许未来的零售业,不再是拼谁家促销多、谁家直播喊得响,而是谁能真正帮普通人过上更踏实的日子。
走在好市多宽敞明亮的过道里,推着满载的购物车,你会觉得,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具体一箱牛奶没涨价,一盒牛油果刚熟透,还有那只永远只要1.5美元的烤鸡,热气腾腾地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