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跨境电商平台Temu又上了热搜,不过这次不是因为“砍一刀”或者超低价商品,而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商家反映,平台涉嫌干预其定价策略,甚至强制压低售价,引发关于公平竞争和商家权益的广泛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一些在Temu上开店的中小卖家在网上发声,称平台通过算法或后台规则,直接调整他们的商品标价,有些商品原本定价15美元,结果被系统自动下调到9.9美元,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更让人心塞的是,一旦商家试图调高价格,系统就会降低商品的曝光量,相当于变相“封杀”。一位经营家居用品的卖家吐槽:“我辛辛苦苦找工厂、谈成本、做设计,结果平台一句话就把价格打下来了,赚个运费都不够。”

这些声音迅速在电商圈发酵。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其实是平台流量分配机制与商家生存空间之间的博弈。Temu作为近年来增长迅猛的跨境购物平台,主打“极致性价比”,靠补贴和低价吸引海外消费者。这种模式确实让美国、欧洲等地的用户尝到了甜头花几块钱就能买到小饰品、手机配件,甚至一两美元买一双拖鞋。但光鲜的消费体验背后,是谁在为这份“便宜”买单?答案很可能是那些夹缝中求生的中小商家。
今年4月,华尔街日报曾报道,Temu正通过“竞价排名+价格管控”的方式优化商品展示逻辑,低价且愿意接受平台规则的商品更容易获得首页推荐。换句话说,谁的价格更低、让利更多,谁就能拿到更多流量。这种机制虽然提升了平台整体转化率,但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内卷式”竞争:商家为了曝光不得不降价,降了价又没利润,最后只能在质量或成本上想办法,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当然,Temu方面也并非毫无回应。其官方曾表示,平台会根据市场供需、竞品价格和用户行为动态调整推荐策略,但强调“不会强制干预商家自主定价权”。然而,许多商家并不买账。“自主定价?那为什么我涨价后销量立马归零?”一位浙江义乌的玩具出口商无奈地说。在他看来,所谓的“自主”只是名义上的,实际操作中,平台的算法早已划好了红线。
这其实不是Temu第一次陷入类似争议。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入驻商家被要求签署“最低价协议”,承诺在Temu上的售价不高于其他任何平台,否则将面临下架风险。这种做法虽未被证实普遍存在,但在业内并不罕见。像亚马逊、速卖通等平台也曾被质疑利用数据优势影响市场价格体系,只是Temu因其激进的增长策略,问题被放大得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跨境电商进入深水期,平台与商家的关系正从“合作共赢”逐渐转向“博弈共存”。过去,平台靠招商吸引卖家,提供流量扶持;如今,头部平台掌握着用户入口和推荐算法,话语权越来越强。对于依赖平台生存的中小商家来说,议价能力几乎为零。一位从事跨境电商业务五年的运营负责人坦言:“我们现在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产品卖得好不好,不看质量,而看能不能‘听话’听平台的规则,听算法的指挥。”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出路。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尝试多平台布局,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有人转战TikTok Shop,借助短视频带货摆脱对传统货架电商的依赖;也有人干脆自建独立站,走品牌化路线,哪怕起步慢一点,至少能掌握定价主动权。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协会也在呼吁建立更透明的平台治理机制,比如公开算法规则、设立商家申诉通道等,避免一家独大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说到底,低价本身没有错,消费者喜欢实惠,商家也愿意薄利多销。但问题在于,低价是否应该以牺牲商家合理利润为代价?平台的发展,是否必须踩着供应链的肩膀往上爬?这些问题,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Temu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改变了海外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让中国制造更快走向世界。但一个健康的电商生态,不该只有“便宜”,还应有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对创新的尊重、对每一个默默打拼的普通商家的尊重。毕竟,再强大的平台,也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产品和人撑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