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关于电商平台定价机制的风波。德国联邦卡特尔局Bundeskartellamt宣布,已对知名跨境电商平台Temu展开反垄断调查,重点聚焦其是否通过干预手段操控卖家定价,进而影响市场竞争秩序。这一消息迅速在电商圈引发热议,也让不少消费者和商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近年来风头正劲的“低价之王”。
Temu自2025年进入欧美市场以来,凭借“超低价+社交裂变”的模式迅速走红。从几块钱的手机配件到几十块的家居用品,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低得令人咋舌。不少用户调侃:“在Temu上买东西,感觉不是花钱,而是捡便宜。”然而,这种近乎“白菜价”的背后,究竟是供应链效率的胜利,还是平台对商家的过度压榨?德国监管机构的调查,正是冲着这个问题来的。

据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披露,初步调查显示,Temu可能通过算法或合同条款,直接或间接限制卖家自主定价的权利。比如,平台可能要求卖家提供最低供货价,禁止他们在其他渠道以更低价格销售,甚至根据销量动态调整佣金比例,迫使商家不断降价以维持曝光。如果这些行为被证实属实,就涉嫌违反德国反限制竞争法中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限制价格竞争”的相关规定。
这并非Temu第一次陷入监管 scrutiny。早在去年,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消费者保护机构就曾对其产品质量、虚假宣传等问题提出警告。而此次德国的调查更进一步,直指其商业模式的核心价格控制机制。毕竟,在电商平台日益主导消费选择的今天,谁掌握了定价权,谁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市场。
有意思的是,Temu的运营模式与亚马逊、eBay等传统平台有所不同。它采用的是“全托管”模式:卖家只需供货,后续的仓储、物流、营销、客服全部由平台负责。这种模式极大降低了中小商家的运营门槛,但也意味着平台掌握了更多话语权。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入驻Temu的工厂老板虽然订单量暴增,但利润却越来越薄,“卖得越多,赚得越少”,甚至出现“赔本赚吆喝”的情况。
一位浙江义乌的小商品供应商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平台给的指导价压得很低,但我们不敢不接。一旦销量下滑,流量就会被切走,根本没机会解释。”这种“以价换量”的游戏规则,看似让消费者受益,实则可能扭曲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当价格不再是供需关系的自然反映,而是被平台算法反复推演、人为压制的结果时,市场的公平性就值得打个问号了。
当然,也不能一味指责平台。Temu的火爆,本质上是全球化供应链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把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高效的物流体系打包输出,让海外消费者用极低的成本享受到丰富的商品选择。从这个角度看,它的成功并非偶然。但问题在于,这种效率红利是否应该以牺牲商家合理利润和市场多样性为代价?
德国这次出手,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欧洲本土电商生态“撑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中小企业抱怨,在面对Temu这类背靠庞大供应链的超级平台时,他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价格战打不起,流量买不起,最终只能被边缘化。监管机构担心,长此以往,市场将趋于垄断,消费者的选择反而会变少。
其实,类似的争议在国内电商发展过程中也曾上演。当年淘宝靠低价打开市场,京东用补贴抢夺份额,拼多多更是以“拼团砍价”搅动风云。每一次价格战的背后,都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不同的是,如今的Temu把这套玩法搬到了海外,并且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裂变效应,放大了冲击力。
值得肯定的是,德国监管层并没有一上来就下定论,而是选择先调查、再判断。这种审慎态度值得点赞。毕竟,创新和规范从来都不是对立面。一个健康的市场,既需要像Temu这样敢于打破常规的玩家,也需要规则来守住公平竞争的底线。
说到底,消费者喜欢低价没错,但更希望看到的是可持续的低价,而不是靠压榨产业链换来的“昙花一现”。商家也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安心经营、合理盈利的环境。平台可以追求规模和速度,但不能忘了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不是零和博弈。
眼下,Temu方面尚未对调查作出详细回应,仅表示“始终遵守各地法律法规,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接下来如何调整策略,平衡增长与合规,将是它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对于全球电商行业来说,这场调查或许会成为一个转折点提醒所有人:跑得快固然重要,但走得稳,才能走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