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零售市场迎来了一位“加码玩家”亚马逊。这家全球电商巨头宣布将在比利时投资10亿欧元,用于扩建物流网络和数据中心,并计划推出“当日送达”服务。消息一出,不少欧洲消费者眼前一亮:以后买个东西,早上下单,晚上就能收到,这效率也太香了。
这笔投资可不是小打小闹。根据路透社等媒体的报道,亚马逊这笔钱将主要用于在比利时境内新建或升级多个物流中心,尤其是在列日Liège这一交通枢纽地带加大力度布局。列日本就是欧洲重要的货运空港,亚马逊看中的正是这里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从这儿发车,几小时内就能覆盖法国、荷兰、德国甚至卢森堡的主要城市。换句话说,它正在把比利时打造成一个“欧洲快递中转站”。

更让人关注的是“当日送达”这项服务。目前,亚马逊在欧美部分大城市已经实现了“次日达”甚至“两小时达”,但在欧洲大陆整体推进“当日达”仍属少见。这次在比利时试点,被业内普遍视为一次关键试水。如果成功,未来很可能迅速复制到其他西欧国家。
其实,亚马逊这几年在欧洲的动作一直没停。早在2025年,它就在波兰、西班牙等地扩建了仓储设施;今年初又传出要在意大利增加数千个工作岗位。但这次在比利时的大手笔,明显释放出一个信号:电商竞争已经从“能不能买到”进入“多久能收到”的阶段。速度,正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么快的配送背后,离不开技术和人力的双重支撑。亚马逊近年来不断投入自动化分拣系统、AI路径规划和无人机配送测试。在列日的新物流中心,预计将部署大量机器人协助打包和运输,同时也会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据比利时当地媒体报道,仅列日项目就可能带来超过2000个长期职位,这对当地经济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不过,快速配送也不是没有争议。环保组织就曾多次质疑,频繁的小批量配送会增加碳排放和交通压力。对此,亚马逊表示,新投资中也包括对电动配送车队的升级,未来将在比利时城市推广更多电动车和自行车配送方式。公司还承诺其欧洲运营已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试图在效率与可持续之间找平衡。
消费者显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现在很多人网购时第一反应是:“什么时候能到?”尤其是购买生活用品、电子产品这类急需品时,时间就是体验。有布鲁塞尔的居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买个充电器要等两天,现在如果上午下单,晚饭前就能用上,真的方便多了。”这种“即时满足感”正在重塑人们的消费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此举也给本地零售商带来了不小压力。比利时本土的电商平台和传统百货公司,比如Coolblue或Carrefour,虽然也在优化配送服务,但受限于规模和资金,在速度上很难跟巨头正面抗衡。有分析指出,未来欧洲零售市场可能会进一步“两极分化”一边是像亚马逊这样靠技术+资本驱动的超级平台,另一边则是主打个性化、本地化服务的中小商家。
但换个角度看,竞争也不全是坏事。正是因为亚马逊不断提速,其他企业也被迫加快创新。比如荷兰的PostNL最近就推出了“城市夜间配送”试点,利用深夜低峰期完成送货,减少白天拥堵;德国DHL也在测试自动送货机器人进小区。可以说,一场围绕“最后一公里”的效率革命,正在悄然展开。
说到底,亚马逊在比利时砸下10亿欧元,买的不只是仓库和货车,更是一种未来生活方式的主导权。当人们习惯了“今天买,今天到”,谁还能回到“等三天才发货”的时代?商业的进步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的便利里。
而对比利时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不大、却地处欧洲心脏的国家来说,能吸引这样的国际投资,本身也是一种认可。它再次证明,哪怕是个“小国”,只要位置够关键、政策够开放,也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今走在比利时街头,越来越多贴着亚马逊标志的白色电动车穿梭在街巷之间。它们运送的不只是包裹,更像是这个时代对效率与便捷的执着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