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在Shopee马来西亚站点上做跨境生意的卖家都收到了一条通知:平台将调整非Shopee Mall即普通卖家的佣金费率,最高可达15%。消息一出,不少卖家直呼“压力山大”,有人甚至开始重新评估是否继续在这条赛道上坚持下去。
这次费率调整并非空穴来风。根据Shopee官方发布的公告,从2025年4月起,针对非商城卖家的交易佣金将根据类目进行差异化上调。比如,电子产品、时尚服饰等热门品类的佣金比例普遍提高,部分原先仅收2%-3%的类目,如今直接跳到了12%甚至15%。虽然平台表示此举是为了“优化服务生态、提升用户体验”,但对中小卖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本冲击。

其实,电商平台调整佣金结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此前,Lazada、Tokopedia等东南亚主流平台也都曾因运营策略变化而调整过抽成比例。但从卖家反馈来看,Shopee此次调价的幅度和覆盖范围还是让不少人措手不及。一位经营女装的小卖家李姐就坦言:“本来利润就薄,现在每卖出一件衣服,平台拿走将近1/6的钱,算下来有时候忙活一天,赚的还不够交佣金。”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波涨价还赶上了东南亚电商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阶段。近年来,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迅速扩张,凭借低门槛入驻和流量扶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原本属于Shopee的中小商家。有数据显示,2025年TikTok Shop在马来市场的GMV同比增长超过300%,用户活跃度也持续攀升。相比之下,Shopee虽然仍是市场份额第一,但增长势头已不如从前。
面对竞争压力,平台想通过提高佣金来弥补利润空间,逻辑上说得通。毕竟烧钱换市场的故事已经讲了多年,投资者也开始关注盈利表现。可问题是,当成本转嫁到卖家身上时,整个生态链的平衡就容易被打破。一些小卖家为了维持销量,只能选择降价促销,结果陷入“越卖越亏”的怪圈;而另一些人则干脆缩减SKU、减少广告投入,导致店铺曝光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也有部分卖家看得比较开。从事家居用品代销的老陈就说:“平台总要赚钱,只要还能活得下去,涨一点也能接受。”他算了笔账:虽然佣金高了,但Shopee的物流体系成熟、用户基数大,整体转化率还是比新平台稳定。“换个地方从头做起也不容易,除非哪天真的撑不住了。”
值得注意的是,Shopee并非一味“收割”。同期推出的还有多项卖家支持计划,比如为优质卖家提供免佣券、流量倾斜以及更低的广告竞价权重。平台也在加强打假和规范运营,试图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卖家的焦虑情绪。
从行业角度看,这次佣金调整或许是一个信号:东南亚电商正在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过去靠低价冲量、刷单引流的玩法越来越难走通,未来能留下来的,很可能是那些真正具备供应链优势、懂得精细化运营的卖家。就像国内淘宝早期也经历过类似阶段,最终活下来的不是 cheapest,而是 best。
对于普通卖家而言,与其抱怨平台变脸,不如趁此机会重新梳理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优化选品结构,避开高佣金但低利润的类目;或者尝试多平台布局,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再或者深耕私域流量,减少对平台算法的依赖。毕竟,外部环境永远在变,唯有自身竞争力才是最稳的靠山。
说到底,电商从来都不是躺赚的生意。不管是十年前的淘宝,还是今天的Shopee,红利期总会过去。现在的挑战,恰恰是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有耐心的经营者。风浪来了,有人退场,也有人借机调整帆向,驶向更深的海域。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永远便宜的平台,也没有一直轻松的生意。能扛住压力、不断进化的人,才配得上接下来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