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跨境电商平台Temu可以说是“杀疯了”。从2025年上线开始,它就靠着“低价+爆款”的打法迅速席卷欧美市场。尤其是进入2025年,Temu在欧盟的营收一路飙升,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在欧盟地区的收入已经突破17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不止一倍。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欧洲消费者被几欧元包邮的小商品、十来欧元就能买到的时尚服饰所吸引的真实写照。
说白了,Temu的成功,靠的就是“便宜”两个字。一件T恤两欧元还包邮?在国内电商平台都不一定这么低,更别说漂洋过海运到德国、法国这些地方。但Temu做到了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直接从工厂出货,砍掉中间环节,再通过集中发货、规模化运营压低成本。再加上平台大力补贴物流和营销,用户看到的价格自然低得惊人。

这种模式一上来就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尤其是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欧洲不少家庭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以来,多个成员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老百姓买东西越来越看重性价比。这时候,Temu就像一场及时雨,成了不少人网购清单里的“省钱首选”。
但树大招风,生意做得越大,关注也就越多。随着Temu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快速扩张,当地监管部门也开始坐不住了。今年上半年,欧盟接连出台多项针对超大型数字平台的监管措施,其中多次点名Temu这类“快速扩张的跨境电商”。
最核心的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安全。有消费者反映,在Temu上买到的充电宝存在发热问题,儿童玩具的材质也不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二是环保压力。大量低价商品带来的过度包装和退货潮,加剧了当地的垃圾处理负担;三是公平竞争。一些本土零售商抱怨,像Temu这样靠资本补贴砸市场的做法,对本地小商家极不公平。
面对质疑,欧盟也没闲着。今年5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关于“非欧盟电商平台责任”的修订案,明确要求类似Temu这样的海外平台必须在当地设立法律代表,并承担更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责任。同时,海关对来自中国的包裹抽查比例也明显提高,部分国家甚至开始对低于一定金额的进口商品取消免税待遇。
换句话说,以前那种“低价冲量、野蛮生长”的路子,在欧洲越来越走不通了。
不过话说回来,Temu也不是吃素的。面对监管收紧,它的应对动作也很快。比如在德国、法国等主要市场设立了本地客服中心,承诺48小时内响应售后问题;和多家欧洲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对热销商品进行合规性筛查;甚至还开始尝试引入部分欧洲本土品牌入驻,试图打造“全球好物集合地”的形象,不再只是“中国小商品搬运工”。
有意思的是,尽管监管趋严,Temu在欧洲的人气并没有明显下滑。根据一家市场调研公司的报告,截至2025年6月,Temu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App下载量依然稳居购物类榜单前三。很多年轻人表示:“东西确实便宜,只要不是买特别重要的东西,试错成本很低。”还有人调侃:“我现在买袜子都去Temu,反正丢了也不心疼。”
这其实也反映出一个现实:消费者最终还是用脚投票。只要能提供真正实惠的选择,平台就有生存空间。关键是怎么在“便宜”和“靠谱”之间找到平衡。
从更大的角度看,Temu的崛起和遭遇的挑战,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一个缩影。过去我们靠代工赚钱,现在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渠道直接对接海外消费者。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文化差异、法规壁垒、本地竞争,哪一关都不好过。但每一次被质疑、被整改,也都是一次升级的机会。
如今走在柏林的街头,偶尔能看到快递车上印着Temu的logo;在巴黎的地铁站广告屏里,也开始出现它的促销信息。这个来自中国的电商平台,正一点点融入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未来它能不能在合规与增长之间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路,还得看接下来的动作。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真正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依然能跨越山海,找到它的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