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亚马逊在卖家政策上悄悄做了一次“减负”调整,引发了不少跨境电商圈的讨论。据不少卖家反映,平台已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订单必须在两天内完成处理即确认发货并上传有效追踪号,而是允许卖家根据自身运营情况,自定义订单处理时间。这一变化虽然听起来不像“大促”或“新功能上线”那样轰动,但对于一线卖家来说,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松绑。
过去几年,亚马逊一直推行“两天处理时效”的硬性规定,初衷是为了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确保订单快速出库、及时送达。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物流效率的提升,但对许多中小卖家而言,却成了压在肩上的“紧箍咒”。尤其是那些库存分散、依赖第三方仓配,或者主营定制类、预售类商品的商家,常常因为无法按时发货而被系统标记为“绩效不达标”,轻则影响账户健康,重则面临链接下架甚至账号停用的风险。

而现在,这一规则的放宽,无疑给了卖家更多灵活性。比如,一位主营手工皮具的卖家朋友就告诉我:“我们很多产品是接单后才开始制作,周期至少3到5天。以前为了应付两天处理时限,只能先点发货再拼命赶工,一旦延迟就被客户投诉,压力特别大。现在可以设置成5天处理期,终于能按实际节奏来运营了。”
其实,这项调整并非突然之举。早在2025年底,就有部分欧洲站卖家发现后台出现了“自定义处理时间”的选项。今年初,北美站也开始陆续向更多卖家开放该功能。根据亚马逊官方帮助文档的更新说明,卖家现在可以在“配送设置”中为不同商品或仓库设定1到14天的处理时间,系统会自动将预计发货日期同步给买家。只要在设定时间内发货,就不会影响订单缺陷率ODR等关键绩效指标。
这一变化背后,也反映出电商平台正从“一味追求速度”转向“更注重运营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毕竟,强压式的时效要求虽然短期内提升了数据表现,但长期来看,容易导致卖家“刷单造假”“虚假发货”等问题,最终损害的是平台信誉和用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政策调整恰逢跨境电商行业整体进入“精耕细作”阶段。随着流量红利见顶、竞争加剧,越来越多卖家开始把重心从“冲销量”转向“稳运营、提服务”。像自定义处理时间这样的功能,恰恰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空间。比如,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类设置差异化的处理周期热销款设为1-2天以提升转化,冷门或需调货的商品则适当延长,既保障了履约能力,又避免了因超时带来的风险。
当然,灵活性增加的同时,也对卖家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处理时间设得太短,可能依然面临履约压力;设得太长,又可能影响买家下单意愿。毕竟,在亚马逊上,消费者早已习惯了“快”。数据显示,超过70%的美国买家在选择商品时会优先考虑“当日或次日发货”的选项。如何在“真实”与“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成了新课题。
一些聪明的卖家已经开始打“组合拳”:比如通过优化仓储布局,将高频商品提前入FBA仓,实现“24小时内发货”;对于特殊品类,则在商品页面明确标注“定制生产周期”,并附上温馨提醒,反而赢得了客户理解和好评。一位做家居装饰画的卖家就分享说:“我们把处理时间设为5天,但在主图和里都写了‘手工绘制,匠心出品’,结果差评少了,复购率还上升了。”
这次调整也被视为亚马逊在应对Shopify、TikTok Shop等新兴平台竞争的一种策略。后者以更灵活的运营规则吸引了大量独立站卖家。亚马逊此时放松管控,某种程度上是在“挽留”那些因规则严苛而萌生退意的中小商家。
说到底,电商的本质还是“做生意”,而不是“跑KPI”。当平台愿意倾听卖家声音,做出更贴近实际的调整,整个生态才能更健康地运转。这次取消强制两天处理时效,看似是个小动作,实则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规则可以刚性,但也该有温度。
如今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这样“接地气”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