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如果你关注过海外电商的发展,大概率会注意到一个名字Wildberries。这个听起来有点“野”的平台,其实是俄罗斯本土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而另一个名字Ozon,则常被称作“俄罗斯版亚马逊”。这两家平台如今几乎撑起了俄罗斯电商的半边天。根据最新数据显示,Wildberries和Ozon合计占据了俄罗斯电商市场约77%的份额,市场集中度之高,令人咋舌。
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故事。首先得说,俄罗斯的电商起步不算早,但发展势头却相当迅猛。尤其是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在网上买衣服、家电、日用品,甚至新鲜蔬果。物流体系也在这几年逐步完善,快递能送到西伯利亚的小城镇,网购不再是大城市居民的专属。

Wildberries最早是从卖女装起家的,创始人塔季扬娜·巴卡利丘克原本只是个普通家庭主妇,靠着在社交网络上接单发货,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如今,Wildberries已经覆盖服装、鞋包、美妆、电子产品等多个品类,还自建了仓储和配送系统。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价格的极致把控和灵活的运营策略。比如,它允许大量中小卖家入驻,采用类似“代销”模式,降低了商家的门槛,也快速扩充了商品种类。
而Ozon走的是另一条路。它更像传统意义上的综合电商平台,强调正品保障、自营物流和会员服务。Ozon很早就引入了类似“Prime”的订阅服务,用户付年费就能享受无限次免运费配送,这种模式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特别受欢迎。Ozon还在积极拓展跨境业务,吸引了不少中国卖家通过它的平台把商品卖到俄罗斯。
有意思的是,尽管两者定位略有不同,但竞争越来越激烈。2025年以来,两家平台都在拼命扩张仓库、增加配送站点,甚至打起了“价格战”。有媒体报道,为了抢夺市场份额,Wildberries一度将部分商品补贴到接近成本价,而Ozon则加大了广告投放,在地铁、公交站台随处可见它的宣传海报。
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对消费者来说是福是祸?从正面看,大平台意味着更丰富的商品选择、更快的配送速度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务。比如现在在莫斯科,很多订单能做到“当日达”甚至“小时达”,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让价格更透明,消费者比价更容易。
但问题也不少。小平台越来越难生存,独立电商网站的流量被严重挤压。一些本地创业者抱怨,想做个垂直类电商,结果发现根本抢不到用户注意力。“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用户一买东西就打开Wildberries或Ozon,根本不会去别的地方逛。”一位经营手工饰品店的店主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
另外,过度依赖少数平台也带来了潜在风险。一旦某个平台出现技术故障或政策调整,大批卖家和消费者都会受影响。去年底,Wildberries曾因系统升级导致部分订单延迟发货,引发大量投诉。而Ozon也曾因为物流压力过大,在节日期间暂停接收部分地区的订单。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双巨头”格局其实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罕见。中国的淘宝京东、美国的亚马逊沃尔玛、韩国的Coupang和11街,都是类似的情况。关键在于,市场是否还能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创新空间。目前来看,俄罗斯的电商生态虽然集中,但并未完全僵化。比如,近年来社交电商也开始冒头,不少年轻人通过Telegram群组或VK俄版微信+微博做代购、拼团,形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跨境电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中国厂商通过Ozon和Wildberries直接对接俄罗斯消费者,性价比高的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尤其受欢迎。有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发往俄罗斯的包裹量同比增长超过60%,其中大部分是通过这两个平台完成的。
未来,随着5G普及、移动支付进一步推广,俄罗斯电商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虽然Wildberries和Ozon现在看起来稳坐江山,但市场永远不缺变数。谁能更好地服务下沉市场,谁能在物流和用户体验上再进一步,或许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说到底,电商的本质还是“方便、便宜、靠谱”。不管平台多大,只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就有活下去的理由。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多了是好事,但最终留下的,一定是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