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购达人发现,在Lazada平台参与大促活动时,下单后却被商家单方面取消订单的情况频频发生。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和消费维权平台上吐槽:“抢到优惠券、熬夜蹲点付款,结果第二天就被通知‘库存不足’,订单直接取消。”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并不是个别案例。在刚刚过去的“3.28大促”期间,不少用户反映,自己成功下单并支付的商品,尤其是热门家电、美妆和母婴类产品,没过多久就收到系统通知称“订单因库存问题无法发货”,继而被自动取消。有的消费者甚至在同一笔订单中,部分商品正常发货,另一些却被悄悄取消,整个过程既没有提前告知,也缺乏合理的解释。

一位广州的宝妈李女士就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趁着大促给孩子买了两套进口纸尿裤和一瓶婴儿洗护用品,满心欢喜地等着收货,结果两天后却收到短信,说“供应商缺货”,订单作废。“我特意比了三家平台,就Lazada价格最低,还用了平台发的优惠券,结果白忙一场。”她说,“更气人的是,客服回复特别慢,问了三次才说可以退钱,但优惠券不补。”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折射出电商平台在大促期间运营机制上的漏洞。一方面,为了吸引流量,商家可能故意虚标库存或设置超低价格引流;另一方面,当真实订单量远超预期时,部分商家选择“择优发货”只给地址近、利润高的订单供货,其余则以各种理由取消。而平台在监管和处罚机制上显得反应迟缓,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非Lazada独有,但在该平台近期集中爆发,尤其在东南亚市场扩张过程中,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相比Shopee等竞争对手,Lazada虽然起步早,但在用户体验、售后响应和商家管理方面,近年来口碑有所下滑。
据南华早报去年底的一篇报道指出,Lazada在泰国和越南的部分第三方卖家存在“刷单+虚假促销”行为,即通过技术手段制造热销假象,诱导消费者下单后再取消。这类操作不仅损害消费者信任,也影响平台整体信誉。尽管Lazada官方曾表示已加强算法监测和人工审核,但从近期用户的反馈来看,治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更让人心寒的是平台的回应态度。许多消费者反映,联系客服后得到的答复千篇一律:“系统自动处理,无法干预。”“这是卖家行为,平台只能协调。”这种推诿式的回应,让消费者感觉权益被忽视。明明是在平台下单、使用平台支付渠道、享受平台优惠,出了问题却被告知“与平台无关”,这显然不合理。
事实上,根据我国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电商平台应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对消费者承担相应责任。即便订单是第三方商家发出,平台也不能完全免责。尤其是在大促期间,平台明知流量激增、交易密集,更应提前做好预案,比如设置库存真实性校验、限制异常取消率高的商家参与活动等。
值得肯定的是,已有部分改善迹象。今年3月,Lazada更新了商家服务协议,明确提出“无故取消订单将影响店铺评分,并可能面临罚款”。同时上线了“订单履约监控系统”,对频繁取消订单的店铺进行警告或下架处理。但这些措施是否能真正落地执行,还有待观察。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面对大促诱惑,也需要多一分理性。专业建议,下单后可截图保存商品页面和订单详情,一旦遭遇无故取消,及时向平台投诉并要求补偿。若涉及金额较大或多次遭遇同类问题,也可通过消费者协会或网络交易平台投诉渠道维权。
说到底,电商大促的本质是让利消费者,而不是制造焦虑和失望。一个健康的购物生态,离不开平台、商家和用户的共同维护。平台不能只在促销时大张旗鼓地宣传优惠,事后却对问题视而不见。消费者的每一次点击、每一笔支付,都是基于对平台的基本信任。当这种信任被一次次消耗,再热闹的促销节也终将失去意义。
现在很多人买东西,图的不只是便宜,更是省心和靠谱。谁都不想半夜抢完货,第二天醒来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希望平台能真正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别让“大促”变成“大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