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州国际官网!
无界跨境,全程护航让跨境生意更简单、更安全。
全国咨询热线:136 1177 0453
当前位置:首页 > 跨境资讯 > 跨境头条

菲律宾电商“信赖标记”将改自愿申请,卖家反对声浪推动政策调整

时间:2025-10-24 12:18:36 来源:中州国际 点击:

最近,菲律宾电商圈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原本计划强制推行的“电商平台信任标志”制度,突然宣布改为自愿执行。消息一出,不少卖家松了口气,但也有人开始反思:为什么一个本意是提升消费者信心的政策,会遭遇如此强烈的反弹?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事。

事情得从几个月前说起。菲律宾贸易与工业部DTI为了规范日益火爆的线上购物市场,提出要对所有在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的商家实施“信任标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商家必须通过一系列审核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产品合规等才能获得这个标志。有了它,消费者一眼就能识别出“正规军”,避免买到假货或遭遇诈骗。初衷很好,听起来也挺靠谱。

可当政策真正要落地时,问题就来了。许多中小卖家,尤其是家庭作坊式经营的个体户,开始叫苦连天。对他们来说,准备齐全的文件、完成复杂的注册流程,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涉及额外成本。有些人甚至担心,一旦通不过审核,辛辛苦苦经营几年的店铺说没就没。更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小卖家其实是“先卖后证”,边做边补手续,在新规下反而成了“非法经营者”。

一位在Shopee上卖手工香皂的马尼拉主妇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就说:“我每天花几个小时做产品,周末还要打包发货,根本没时间跑部门盖章。如果因为缺一张纸就被关店,那太不公平了。”她的话代表了不少小微卖家的心声。

反对声浪越来越大,最终促使重新评估政策。今年初,DTI正式宣布,信任标志将从“强制认证”调整为“自愿申请”。也就是说,商家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参与,平台也不会因此下架未认证的店铺。虽然官方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妥协。

这一调整,其实反映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理想化的监管框架,往往难以完全适配复杂多变的基层商业生态。尤其是在像菲律宾这样非正规经济占比很高的国家,一刀切的政策很容易伤及无辜。电商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正是给了这些边缘群体一条出路。如果规则定得太死,反而可能把他们推回灰色地带。

当然,也不是说监管就不重要。近年来,随着Lazada、Shopee等平台在东南亚的迅猛发展,菲律宾的网购规模持续扩大。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5年该国电商市场规模已突破15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与此同时,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售后无门等问题也越来越多。消费者需要保护,这是共识。

问题在于,怎么保护?是靠一纸标志“贴牌了事”,还是建立更灵活、更具包容性的机制?从这次政策回调来看,显然后者更有可行性。事实上,一些平台已经开始尝试用其他方式建立信任。比如,通过用户评价体系、订单履约率、退换货记录等数据来动态评估卖家信誉,而不是只看有没有那一枚“官方徽章”。

这种做法其实更贴近互联网时代的治理逻辑用数据说话,让市场选择。就像我们平时买东西,往往会优先看评分和评论,而不是盯着某个认证图标。信任,归根结底是靠一次次交易积累起来的,不是靠一纸证书就能赋予的。

这次事件也提醒监管部门:制定政策不能只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问题,还得听听一线的声音。好在菲律宾有关部门这次反应还算及时,没有硬着头皮推到底,而是选择了倾听和调整。这种务实态度,反而更容易赢得公众支持。

说到底,电商的发展不该是“要么合规、要么出局”的零和游戏。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给普通人留一点缓冲空间,往往能换来更大的社会价值。那些在阳台晾着香皂、在车库打包快递的小卖家,也许正是一家人的生计所系。他们的努力,不该被一张表格轻易否定。

如今,信任标志虽改为了自愿,但它的存在本身,已经引发了一次关于公平、效率与包容性的公共讨论。这或许比标志本身更重要。毕竟,一个健康的电商生态,既需要消费者的安心,也需要经营者的活路。平衡好了这两头,市场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6 1177 045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