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意大利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电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引发了不小讨论。这份调查覆盖了上千名经常网购的意大利用户,从支付系统、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到新兴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打分。结果有点出人意料:一向被认为“传统”的支付系统居然得分最高,而近年来被各大平台热捧的AI客服和智能推荐系统,却成了最让人失望的一环。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我们总以为科技越先进,体验就越好,可现实往往不是这么回事。在意大利,像Satispay、PostePay这类本地支付工具已经非常成熟,操作简单、到账快、安全性高,很多用户反映“点几下就能付完钱,根本不用操心”。相比之下,一些国际大平台虽然功能多,但流程复杂,动不动就要验证邮箱、手机、身份证,反而让用户觉得麻烦。

更关键的是,意大利人对“信任感”特别看重。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选择电商平台时,支付是否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而本土支付系统因为长期运营、监管透明,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哪怕偶尔出现小故障,客服响应也比AI快得多毕竟真人能听懂你着急的语气,AI只会机械地回复“请稍后再试”。
反观AI技术的表现,就有点拉胯了。不少用户吐槽,找客服解决问题时,先要跟机器人绕半天弯子。“我说‘订单没收到’,它就反复问我是不是查过物流信息;我发怒了,它还回个笑脸表情。”一位米兰的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最后还是转人工才搞定,那我一开始干嘛不直接找人?”
这其实不是意大利独有的问题。就在上个月,英国金融时报也报道了欧洲多个国家的类似现象:尽管电商平台投入大量资源开发AI客服、个性化推荐和虚拟试衣间,但普通用户的实际体验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AI的“死板”和“答非所问”常常让人火大。
有意思的是,AI推荐系统也没好到哪儿去。很多人发现,自己买过一次咖啡机,接下来一个月首页全是咖啡豆、滤纸、磨豆机……可问题是,他们只是送人礼物,根本不用这些配件。算法只知道“买了A就推B”,却不了解真实需求。久而久之,用户干脆屏蔽推荐,或者直接去搜索引擎找东西。
当然,也不是说AI就没用。在库存管理、价格动态调整这些后台环节,AI确实提升了效率。但落到消费者端,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我想快速买到需要的东西”这个核心问题,再炫酷的技术也只是摆设。
物流方面,意大利的表现中规中矩。北部城市如米兰、都灵的配送速度基本能保证1-2天内送达,但南部一些偏远地区仍需4-5天。不过比起几年前动辄一周起步的情况,已经是进步了。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平台开始提供“自提柜”服务,尤其在大学城和办公区很受欢迎。不用在家等快递,下班顺路取件,省时又方便。
售后服务这块儿,得分最低的依然是退换货流程。虽然欧盟有统一的消费者保护法规,要求在线购物享有14天无理由退货权利,但实际操作中,不少商家设置门槛比如要求包装完好、附件齐全,甚至拒绝承担退货运费。有用户反映,寄回一双鞋花了8欧元运费,最后只退回商品金额,感觉“退了个寂寞”。
不过也有亮点。一些本土电商平台开始尝试“视频客服”,顾客可以实时连线工作人员,一边展示问题一边沟通。这种模式在处理电子产品或家具安装问题时特别有效。虽然目前覆盖面还不广,但用户反馈普遍不错,认为“比打字快,比AI靠谱”。
回头想想,这场调查其实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电商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谁家技术最花哨,而是谁能让人“买得安心、用得省心”。支付系统之所以得分高,不是因为它多高科技,而是它把“安全”和“便捷”做到了位。而AI之所以垫底,也不完全是技术不行,更多是没搞清楚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说到底,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炫技的。与其花大价钱训练一个只会背话术的客服机器人,不如先把退货流程简化、把物流信息更新及时。用户体验的好坏,往往藏在这些细节里。
现在不少意大利家庭已经习惯周末围在一起“刷电商”,挑打折商品、比价、分享购物心得。对他们来说,网购不只是消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平台要想赢得长久信赖,靠的不是概念和口号,是每一次顺畅的支付、每一声真诚的“您好,有什么能帮您?”哪怕这句话来自真人,而不是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