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居电商巨头Wayfair悄悄上线了一款新工具,名字虽然不起眼,却在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款名为“Project Designer”的协作平台,主打的是帮助室内设计师、承包商和客户之间更高效地沟通与协作。简单来说,它让原本繁琐的家居设计流程变得更清晰、更直观,也更省时间。
你可能对Wayfair还不太熟悉,但它在美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在线家具零售商。从沙发到灯具,从厨房用具到户外花园家具,几乎你能想到的家居用品,它都有。但近年来,Wayfair不满足于只做“卖货的”,而是越来越深入到“服务”领域尤其是为专业设计师和装修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这次的新工具,正是这一战略的最新体现。

那么,“Project Designer”到底有什么特别?举个例子:过去,一个室内设计师接到客户订单后,通常要花大量时间在不同平台之间切换用SketchUp画图,用Excel列清单,再用微信或邮件跟客户确认细节。过程中一旦某个环节出错,比如客户突然改主意要换个颜色,整个流程就得重新来一遍,费时又费力。
而“Project Designer”把这些都整合到了一个界面里。设计师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拖拽家具模型,实时生成3D效果图;客户能通过链接随时查看进度,一键点赞或提出修改意见;采购清单自动生成,还能直接关联到Wayfair的商品库存系统,确保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所有沟通记录、版本变更都留痕可查,避免了“谁说的”“什么时候改的”这类扯皮问题。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Canva之于平面设计,或者Figma之于UI设计?没错,Wayfair的目标就是成为家居设计领域的“协作中枢”。据公司产品负责人透露,内部测试阶段,使用该工具的设计团队平均节省了约30%的项目沟通时间,客户满意度也提升了近两成。
这个时间点推出新工具,其实并不偶然。根据2025年美国住宅装修市场报告,越来越多房主倾向于“全屋定制化改造”,而不是简单换几件家具。与此同时,专业室内设计师的需求激增,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却成了瓶颈。很多小型设计工作室抱怨:“活儿多了,人没多,根本忙不过来。”正因如此,数字化协作工具成了刚需。
值得一提的是,Wayfair并不是唯一盯上这块市场的玩家。像宜家几年前就推出了自己的设计APP,让用户在家也能模拟家具摆放;亚马逊也在测试AI驱动的室内布局建议功能。但相比之下,Wayfair的优势在于它既有庞大的商品数据库,又有长期积累的专业用户资源。它的工具不是孤立的软件,而是嵌入在整个供应链和服务链条中的“智能接口”。
国内的情况也类似。虽然我们没有Wayfair这样的平台,但像土巴兔、酷家乐等本土企业早已开始布局设计协同领域。尤其是酷家乐,凭借强大的渲染技术和云协作能力,已经服务了数十万家设计公司。最近他们还推出了AI自动生成方案的功能,进一步降低了设计门槛。
不过,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一位在上海从事软装设计的朋友告诉我,她最看重的不是工具多炫酷,而是能不能真正减少无效沟通。“以前客户说‘想要温馨一点’,我得猜半天是暖色调还是布艺材质。现在通过共享设计页面,他可以直接圈出喜欢的样板间,甚至上传自家照片让我参考,效率高太多了。”
这也正是Wayfair新工具的聪明之处它不追求颠覆行业,而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痛点。比如,支持多设备同步编辑,意味着设计师可以在客户家里拿着平板当场调整方案;内置的预算追踪功能,能自动提醒超支风险,避免后期纠纷。这些细节看似微小,积少成多却能极大提升体验。
当然,任何新工具的普及都会面临挑战。比如老一辈设计师习惯用CAD,对新平台有抵触情绪;有些客户觉得操作复杂,宁愿打电话解决问题。但趋势已经很明显:未来的家居设计,不再是设计师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一场多方实时参与的“共创”。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周末下午,一家人在客厅讨论翻新计划。爸爸拿着手机调整厨房岛台的位置,妈妈在平板上试换沙发颜色,孩子则把喜欢的卡通书架拖进虚拟房间。而远在办公室的设计师正同步看到这些改动,即时给出专业建议这一切,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完成。
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让人变得更忙,而是让生活变得更简单。Wayfair的这次尝试,或许不会立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但它确实在一点点推动这个行业走向更高效、更透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