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州国际官网!
无界跨境,全程护航让跨境生意更简单、更安全。
全国咨询热线:136 1177 0453
当前位置:首页 > 跨境资讯 > 跨境头条

德国人年底购物也“冷静”了?超半数消费者推迟大手笔消费,促销太多反而让人烦

时间:2025-10-24 12:18:38 来源:中州国际 点击:

最近,德国一家市场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关于年终购物季的调查报告,结果挺让人意外:超过一半的德国消费者表示,今年他们推迟了原本计划的大额消费,比如家电、电子产品甚至旅行。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少受访者提到,并不是手头紧,而是“促销太多,反而不想买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平时我们总觉得打折越多,买得越起劲。可德国人的反应却像是在说:“你越想让我买,我越不买。”

其实这种心态背后,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促销疲劳。想想看,从“黑色星期五”到“网络星期一”,再到双十二、年货节,电商平台和实体店轮番上阵,优惠券满天飞,仿佛全年365天有300天都在打折。刚开始还挺新鲜,抢到就是赚到;可时间一长,大家反而开始怀疑:这价格到底是不是真的便宜?还是先涨价再打折?

德国这份调查显示,近六成消费者认为当前的促销活动“过于频繁且缺乏诚意”。有人直言:“以前等到年底大促才敢换冰箱,现在发现几乎每个月都有‘年度最低价’,那我还急什么?”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商家精心设计的“限时抢购”“库存告急”就失去了紧迫感。

这事儿也不光发生在德国。国内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打开手机,各种电商APP弹窗不断,“百亿补贴”“限时直降”看得人眼花缭乱。可你有没有发现,去年买的那款洗衣机,今年标价没变,但突然多了个“直降800”的标签?再一查历史价格,根本没涨过。消费者不是傻子,数据工具一扒,套路立马现形。

更关键的是,当促销变成常态,人们对“划算”的感知也在钝化。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适应性偏好”人对持续刺激会逐渐麻木。就像一开始吃辣觉得很爽,吃多了反而无感。同样,天天都是“史上最低”,哪还有真正的“史上最低”?

有意思的是,尽管消费意愿下降,但人们并没有完全停止购物。调查里还提到,德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实用性强、使用周期长的商品,比如节能灯具、保温杯、高品质厨具等。换句话说,大家不是不花钱,而是变得更精明了,宁愿多比较、晚下手,也要确保这笔钱花得值。

这种趋势其实在全球范围内都能看到。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今年初发布的报告,欧洲多个国家的消费者正从“冲动型购物”转向“价值导向型消费”。他们不再被 flashy 的广告吸引,反而更关注产品寿命、售后服务甚至品牌环保理念。日本也有类似现象,年轻人流行“断舍离”,宁愿少买点,也要买好点。

国内这几年也兴起了“理性消费”的讨论。小红书、豆瓣上不少人分享“购物冷静期”的经验:看到想买的东西,先放进收藏夹晾一周,如果一周后还想买,再下单。结果很多人发现,八成的东西晾着晾着就不想要了。这种自我克制的背后,其实是对过度消费文化的反思。

当然,商家也不是坐以待毙。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一些品牌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比如德国电器零售商MediaMarkt最近宣布,要减少全年促销次数,转而集中在几个关键节点做真正有力度的降价。他们的逻辑很直接:少而精的优惠,比天天喊“骨折价”更能赢得信任。

国内也有企业在试水类似模式。比如某国产手机品牌去年底推出新年款时,没有搞预售抢券、阶梯降价那一套,而是直接标明“本次定价即为首发优惠价,未来三个月不降价”。虽然少了些热闹,但用户反馈却出奇地好,不少人评价“终于不用纠结什么时候买了”。

说到底,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便宜,而是被当成韭菜割。当促销变成一场心理博弈,谁先出手谁吃亏,大家自然选择观望。而真正聪明的品牌,已经开始学会用诚意代替噱头,用长期口碑替代短期流量。

年底将至,各大商场又开始挂起彩灯、播放节日音乐,熟悉的消费氛围再度袭来。但这一次,或许我们可以慢一点。不急于清空购物车,也不盲目相信“最后一天”。毕竟,最好的优惠,有时候不是价格上的减免,而是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浪费。

生活不需要那么多“必买清单”,有时候,按需购买、量力而行,才是最踏实的省钱方式。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6 1177 045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