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墨西哥经济部宣布与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墨西哥制造”Hecho en México计划。这一消息在拉美商业圈引发不小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墨西哥想借亚马逊这个“大平台”,把更多本土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这些近邻。听起来像是小商家的福音不用自己建网站、搞物流,只要产品够好,就能通过亚马逊直接卖到海外。
其实这事儿背后有不少现实推动力。近年来,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一轮重构,不少企业开始把生产线从亚洲转移到离美国更近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近岸外包”nearshoring。墨西哥正好处在北美核心经济圈,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再加上美墨加协定USMCA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开始在墨西哥设厂或扩大生产。据墨西哥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该国工业出口同比增长超过12%,其中电子、汽车零部件和消费品增长尤为明显。

但光有生产能力还不够。很多墨西哥中小企业虽然能做出好产品,却苦于没有渠道、不懂外语、不熟悉海外消费者习惯,导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时候,和亚马逊合作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根据公开信息,这次合作的重点是帮助墨西哥本土品牌在亚马逊北美站点上线,并提供语言翻译、页面优化、物流支持和营销推广等一站式服务。经济部还计划设立专项培训项目,教中小厂商如何运营电商平台、分析用户数据、应对差评等等。有点像“手把手教你开网店”,只不过这个店开到了美国人的手机里。
举个例子,瓜达拉哈拉一家做手工陶瓷的小作坊,过去主要靠本地集市和游客销售,一年销量也就几百件。加入“墨西哥制造”计划后,他们在亚马逊上架了系列产品,配合平台的推荐算法和节日促销,三个月内就接到上千笔海外订单,甚至还有美国博主专门拍视频推荐他们的杯子。老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笑着说:“以前觉得跨境电商是大公司的游戏,现在才发现,我们这种小厂也能分一杯羹。”
这波操作不仅帮企业打开了销路,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墨西哥制造”的品牌形象。过去提到墨西哥产品,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便宜的日用百货或者农产品。但现在,越来越多设计感强、质量过硬的家居用品、服饰、美妆和食品开始出现在国际市场上。比如最近在亚马逊畅销的一款龙舌兰蜂蜜润唇膏,就是由哈利斯科州的一家女性创业团队研发的,包装简约环保,成分天然,好评如潮。这种“小而美”的品牌故事,恰恰是当下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东西。
当然,挑战也不少。电商平台竞争激烈,光是上传商品远远不够。如何打造品牌辨识度?怎么应对退货和客服问题?物流成本能不能再压一压?这些都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实际难题。好在墨西哥经济部表示,后续会联合亚马逊推出更多扶持措施,比如降低入驻门槛、提供广告补贴、组织线上展销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合作也被视为墨西哥推动经济多元化的重要一步。长期以来,该国经济对石油和北美市场依赖较重,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如今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出口渠道,不仅能增加外汇收入,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是在年轻人聚集的城市和地区。
从更大的视角看,“墨西哥制造”计划其实反映了一个趋势: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地域不再是限制商业发展的壁垒。一个小工厂生产的商品,可能明天就出现在纽约家庭的购物车里。而的角色,也越来越从“管理者”转向“助推者”搭平台、清障碍、送服务,让企业和创业者能更安心地闯市场。
最近,南华早报也注意到这一动向,指出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部分国际买家正将目光投向墨西哥等新兴生产基地。不过强调,真正的竞争力不只在于便宜的劳动力,更在于产业链配套、政策稳定性和创新能力。换句话说,谁能更快适应数字贸易规则,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未来。
回到“墨西哥制造”本身,它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政企合作。它是传统制造业拥抱新经济的一次尝试,是小企业走向世界的跳板,也是国家形象重塑的一部分。当越来越多印着“Made in Mexico”的包裹被拆开,收获的可能不只是订单,还有认可和信任。
未来会怎样?没人能打包票。但至少现在,已经有更多人开始看见墨西哥不一样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