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跨境电商圈又出了一件大事:SHEIN美国商城即将接入亚马逊的MCFMulti-Channel Fulfillment,多渠道配送服务。消息一出,不少做跨境的卖家和关注电商行业的人纷纷议论起来。这可不是简单的“合作”两个字能概括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
先说说MCF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亚马逊用自己的仓储和物流系统,帮其他平台或独立站处理订单发货。比如你在一个小众品牌官网下单,虽然不在亚马逊买东西,但包裹可能还是从亚马逊的仓库发出来的这就是MCF在起作用。它让那些没有强大物流体系的品牌,也能享受接近“亚马逊速度”的配送体验。

而SHEIN,大家都不陌生。这几年靠着快时尚、低价和高效的供应链,在全球尤其是北美市场打得风生水起。它的模式很特别: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发货,整个链条高度垂直整合。正因如此,过去它一直坚持用自建物流体系,很少依赖第三方。这次突然牵手亚马逊MCF,确实让人有点意外。
但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随着SHEIN在美国市场的用户越来越多,消费者对配送时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者促销期间,单靠自己的物流团队,压力不小。而亚马逊在美国有超过100个 fulfillment center履约中心,覆盖范围广,配送效率高,两天达甚至当日达都不是新鲜事。借助MCF,SHEIN能更快地把货送到客户手上,提升购物体验。
更重要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跨平台比价”。他们可能在TikTok上刷到SHEIN的新款裙子,转头就去亚马逊搜同款。如果SHEIN能在多个渠道同步铺货,还能统一管理库存和发货,那无疑会增强竞争力。接入MCF后,SHEIN美国商城的订单可以自动推送到亚马逊系统,由后者完成拣货、打包、发货、售后等一系列流程,实现真正的“多渠道自动化”。
据零售邮报Retail Dive近期报道,已有不少DTC品牌Direct-to-Consumer,直面消费者品牌开始采用MCF来扩展销售渠道。像Allbirds、Warby Parker这些知名电商品牌,早就把MCF当作标配工具。它们在自有网站、电商平台甚至线下门店产生的订单,都能通过亚马逊仓库统一处理。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既节省了自建仓配的成本,又保证了服务质量。
SHEIN这一步,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向成熟品牌看齐。虽然它规模已经很大,但在本地化运营上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美国,消费者不仅看重价格,更在意履约稳定性和退换货便利性。过去有些用户反映,SHEIN的物流追踪信息更新慢,退货流程复杂。而通过MCF,这些问题有望得到改善毕竟亚马逊的物流系统经过多年打磨,用户体验相对成熟。
当然,也有人担心:SHEIN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像“亚马逊上的卖家”?会不会削弱自己原有的供应链优势?但从目前信息来看,SHEIN只是将MCF作为补充手段,并非全面转向依赖第三方。它的核心供应链依然掌握在自己手里,设计、生产和库存调度还是自主控制。接入MCF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改旗易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动作也反映出跨境电商的一个大趋势:单一渠道的时代过去了,谁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打通多平台,谁就能赢得更多机会。Shopify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使用多渠道销售的商家平均营收增长比纯独立站高出37%。可见,渠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以后在SHEIN美国站买东西,说不定第二天就收到了,退换货也可能更方便。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SHEIN与亚马逊的合作,或许会推动更多平台思考如何开放能力、合作共赢。毕竟,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电商时代,谁能让商品更快抵达用户手中,谁就更有可能留住人心。
说到底,商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SHEIN解决了“便宜又好买”的问题,亚马逊解决了“快且可靠”的问题。如今两者在物流层面产生交集,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各自发挥所长,共同把蛋糕做大。这样的组合,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