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全球广告平台消费者喜爱度的调查结果在营销圈里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YouGov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亚马逊广告平台在全球消费者中的喜爱度,而曾经风头无两的TikTok则滑落至第三位。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偏好的悄然转移,也揭示了数字广告生态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
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第一反应是惊讶:不是说短视频才是未来吗?TikTok不是年轻人的心头好吗?怎么反倒是亚马逊这个“卖货的”成了广告平台里的“人气王”?

其实细想一下,并不难理解。亚马逊早已不只是一个电商平台,它已经深度嵌入到全球数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从买书、买日用品,到智能家居设备,再到流媒体,亚马逊的服务链条越来越长。它的广告业务也因此水涨船高毕竟,用户在平台上花的时间越多,浏览的商品越丰富,广告的精准投放空间就越大。
更重要的是,亚马逊的广告模式更“安静”。不像一些社交平台那样频繁弹出强干扰的短视频广告,亚马逊的广告往往出现在搜索结果页、商品详情页或推荐栏中,看起来更像是“帮你找到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强行塞给你不想看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相比之下,TikTok虽然拥有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和极高的互动率,但近年来广告植入的密度明显上升。刷几个视频,就可能遇到一两个“原生广告”或“种草推广”,有些甚至伪装成普通用户的,让人防不胜防。久而久之,用户难免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心生反感。YouGov的报告也指出,尽管TikTok在品牌认知度和使用频率上依然领先,但在“广告好感度”这一项上得分偏低,尤其在欧美成熟市场,用户对过度商业化表达了明显担忧。
这并不是说TikTok不行了。事实上,它的广告收入仍在快速增长。据其母公司字节跳动披露的数据,2025年TikTok广告营收同比增长超过60%,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数字广告平台之一。但“增长快”和“受喜爱”是两回事。消费者可以一边用得开心,一边对广告体验打个差评。就像我们喜欢去一家餐厅吃饭,但如果服务员不停地推销会员卡,次数多了也会觉得烦。
真正让亚马逊脱颖而出的,是它把“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结合得更巧妙。举个例子,你在亚马逊上搜“蓝牙耳机”,系统不仅会推荐热门产品,还会告诉你“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买了……”,甚至展示真实用户的评分和使用图片。这些信息本身就有助于决策,而广告则自然地融入其中。你甚至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看了广告,就已经完成了种草和下单。
亚马逊在数据隐私方面的策略也相对稳健。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数据安全的关注升温,苹果的ATT框架、欧盟的GDPR法规都让依赖用户追踪的广告模式面临挑战。而亚马逊的广告体系更多基于用户在平台内的行为数据,而非跨站追踪,合规性更强,也让消费者感觉更安心。
当然,这场排名变化背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电商与的边界正在模糊。以前是“先种草,后拔草”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博主推荐,再去电商平台下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在电商平台上完成整个消费闭环。亚马逊的广告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它发生在“拔草”的关键时刻,精准、及时、有用。
值得一提的是,排在第二位的是YouTube。作为老牌视频平台,YouTube通过不断优化广告格式比如可跳过的前贴片广告、更精准的兴趣标签,在用户体验和广告收益之间找到了不错的平衡。这也说明,平台只要愿意倾听用户反馈,持续改进,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
回到现实,无论是品牌方还是普通消费者,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广告,而在于广告是否“值得看”。亚马逊的成功,本质上是做对了一件事:把广告变成服务的一部分,而不是打扰。
未来,随着AI推荐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主权意识的增强,那种粗暴、侵入式的广告只会越来越不受待见。谁能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赢得人心。亚马逊这次登顶,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