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电商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Wildberries这个平台突然变得“难做了”。尤其是那些做跨境生意的卖家,更是感觉压力山大。以前靠着价格优势和国内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在俄罗斯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可现在,订单量明显下滑,利润空间也被越压越薄。问题出在哪?答案其实就藏在Wildberries最近推出的一项新政策里给本土卖家提供高达70%的补贴。
这事说起来不算新鲜,电商平台扶持本地商家在全球范围内都挺常见。但Wildberries这次的动作确实有点猛。根据近期媒体报道和卖家社群的反馈,Wildberries为了进一步巩固在俄罗斯本土市场的地位,开始大力倾斜资源,对本地注册、本地发货的卖家给予物流、仓储、推广等多方面的补贴,最高能达到成本的70%。这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一个本土卖家发一单货原本要花100卢布,平台补70,自己只掏30;而跨境卖家从中国发货,不仅没有补贴,还要承担更高的国际运费和清关成本。这一来一回,价格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消费者可不是傻子。面对两个差不多的商品,一个便宜、发货快、售后方便,另一个贵一点、等一周才能到,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于是,很多原本销量稳定的跨境店铺,最近突然发现流量断崖式下跌,评论区也开始出现“为什么别家更便宜”的质疑。有位在义乌做家居用品的卖家朋友跟我吐槽:“上个月还能日销两三百单,这个月直接掉到七八十,广告费照烧,转化却越来越低。”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补贴不是短期促销,而是平台长期战略的一部分。Wildberries近年来一直在强化“本地化”运营,比如在俄罗斯各地建仓、和本地物流公司深度合作、甚至开始扶持本地品牌孵化。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电商生态的变化趋势平台不再只是“货架”,而是更像一个“社区”,谁更贴近本地用户,谁就能赢得信任和市场份额。
那跨境卖家就真的没活路了吗?倒也不是。关键是要调整思路。过去那种“低价冲量、靠信息差赚钱”的模式,正在逐渐失效。现在拼的不再是“谁卖得便宜”,而是“谁服务得更好”。比如,有的聪明卖家已经开始尝试在俄罗斯当地租小仓库,提前把货备进去,虽然成本高点,但能实现3-5天送达,用户体验立马提升。还有人干脆转型做定制化产品,避开和本土卖家的正面价格战,走差异化路线。
另外,平台规则的变化也提醒我们:依赖单一渠道的风险太大了。这几年,不少卖家“All in”Wildberries,结果一旦政策有变,立刻陷入被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多平台布局,比如同时上线Ozon、Yandex Market,甚至尝试通过独立站积累私域流量。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抗风险能力自然更强。
当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俄乌冲突以来,国际物流、支付结算、汇率波动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跨境卖家。虽然这些不属于平台直接控制的范围,但它们和平台政策叠加在一起,让整体经营难度成倍增加。不过话说回来,挑战从来都是和机会并存的。就像2025年疫情刚爆发时,很多人觉得跨境电商要完了,结果反而催生了新一轮的出海热潮。
现在的情况也类似。Wildberries的补贴政策,表面上看是给跨境卖家“使绊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在倒逼行业升级。那些只想着赚快钱、不愿意投入品牌和服务的卖家,迟早会被淘汰;而真正用心做产品、懂用户、有应变能力的商家,反而能在洗牌中脱颖而出。
我认识一位深圳的90后卖家,去年底发现Wildberries上的同类产品越来越多,立刻决定调整策略。他把原来的通用款产品线砍掉一半,转而和设计师合作开发了几款针对俄罗斯家庭使用习惯的厨房收纳用品,还特意在包装上加了俄语使用说明和温馨小贴士。没想到,这几款新品上线后口碑爆棚,复购率远超预期。他说:“以前总觉得便宜就行,现在明白了,人家要的不是最便宜的东西,而是最适合的东西。”
所以说,市场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Wildberries的补贴政策只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精耕细作的时代来了。与其抱怨竞争太激烈,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解决真实问题,服务能不能再往前一步。毕竟,消费者最终用脚投票的,永远是那个让他们觉得“省心、放心、贴心”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