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尼市场又传出一条关于TikTok的新闻:因未能按时提交Tokopedia收购案的相关文件,TikTok被印尼竞争监管机构KPPU处以150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700万元的罚款。这一消息在东南亚科技圈引发不小关注,也让不少人重新审视TikTok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合规挑战。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2025年,TikTok宣布与当地电商平台Tokopedia达成合并协议,计划整合双方在电商领域的资源,打造一个更强大的本土化平台。这在当时被视为TikTok深耕印尼市场的重要一步。毕竟,印尼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超过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电商市场潜力巨大。而Tokopedia作为本土老牌电商平台,用户基础深厚,品牌认知度高,对TikTok来说,无疑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但按照印尼法律,涉及企业并购、尤其是可能影响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大交易,必须向竞争监督机构申报,并接受反垄断审查。这是为了防止市场被少数巨头垄断,保障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然而,TikTok方面并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申报材料,导致审查程序延误。KPPU因此认定其违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法,开出罚单。
其实,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在科技行业并不罕见。很多跨国公司在快速扩张时,往往更看重市场机会和执行效率,容易忽视当地的合规流程。尤其是在不同国家法律体系差异较大的背景下,总部决策与本地执行之间一旦沟通不畅,就容易出问题。
不过,这次罚款金额虽然不算天价,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即便是像TikTok这样在全球拥有数亿用户的超级应用,在海外市场也必须遵守当地的规则,不能仗着流量优势就“特事特办”。
值得注意的是,TikTok在回应中表示已积极配合调查,并已完成相关文件的补交。公司强调,此次合并旨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印尼数字经济的发展,而非形成市场垄断。从实际效果看,TikTok与Tokopedia的整合确实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小商家通过直播带货打开了销路,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也能更方便地买到商品。这种“+电商”的模式,正在改变印尼人的消费习惯。
但话说回来,快速发展和合规经营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越是影响力大的平台,越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再猛,也得记得系好安全带。TikTok在印尼的这记“罚单”,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提醒全球化不是简单地复制成功模式,而是要学会在不同土壤里扎根生长。
放眼整个东南亚,类似的监管案例并不少见。去年,新加坡也曾对某国际外卖平台因涉嫌排他性条款展开调查;泰国则加强了对直播销售假货的打击力度。这些都在说明,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成熟,各国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正趋于精细化和常态化。
对TikTok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与其把罚款当作负担,不如看作一次优化内部流程的契机。比如,加强本地法务团队建设,建立更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甚至提前与监管机构沟通重大战略动向,都能有效降低未来风险。
事实上,TikTok近年来在合规方面的投入一直在增加。除了在印尼设立数据中心、承诺数据本地化存储外,还积极参与当地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帮助传统零售商转型线上。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改善公众形象,也为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说到底,一个企业能不能在一个国家长久立足,拼的不只是用户规模和技术实力,更是对当地法律、文化和商业环境的尊重与理解。TikTok在印尼遇到的小挫折,未必是坏事。只要能从中吸取教训,把合规意识真正融入日常运营,未来的路反而会走得更稳。
如今走在雅加达的街头,不难发现许多年轻人一边刷着TikTok短视频,一边下单购买推荐的商品。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正是数字时代最真实的写照。而如何在这股浪潮中既保持创新活力,又守住规则底线,不仅是TikTok的课题,也是所有出海企业的共同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