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3日起,TikTok Shop在东南亚市场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达人带货直播或短视频中,若要推广商品,必须通过口头介绍的方式进行说明,不能再使用过去常见的“纯文字叠加”形式。这一变化迅速在跨境电商圈和创作者中引发热议。不少卖家和主播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策略,而消费者也明显感受到直播间氛围的变化。
所谓“纯文字叠加”,指的是在视频画面中直接添加文字标签,比如价格、优惠信息、功能亮点等,而主播本人并不出声讲解。这种方式在过去被广泛使用,尤其适合一些语言不通或表达能力较弱的创作者。它操作简单、成本低,一度成为许多中小商家快速上手TikTok带货的“捷径”。

但随着平台生态的发展,这种“静音式带货”逐渐暴露出问题。一方面,用户体验参差不齐,很多叠加文字信息混乱、字体过小或遮挡画面,影响观看体验;另一方面,部分商家利用文字夸大宣传,甚至误导消费者,比如标榜“买一送十”却实际赠品价值极低,引发投诉增多。据南华早报此前报道,2025年上半年,TikTok Shop在印尼和泰国收到的商品质量与描述不符投诉量同比上升近四成,其中不少案例都与图文不符有关。
新规的出台,正是平台加强规范、提升购物体验的重要一步。TikTok Shop官方表示,要求达人“开口说话”,是为了确保商品信息传递更清晰、真实,同时增强互动性和信任感。毕竟,真人讲解能更自然地展示产品使用场景,回答观众疑问,也更容易建立粉丝粘性。
这一变化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越南一位拥有30万粉丝的美妆博主Linh为例,她过去习惯在视频中用大字幕标注“限时折扣”“仅剩50件”等信息,自己只需做几个动作演示。新规实施后,她不得不重新练习口语表达,还专门请了配音老师纠正发音。“一开始挺不适应,但播了几天发现,观众停留时间反而变长了,评论区问的问题也更具体。”她说。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MCN机构已迅速响应。新加坡一家专注东南亚市场的电商服务机构透露,他们最近为旗下达人开设了“口语带货训练营”,涵盖话术设计、情绪调动、临场应变等,帮助主播从“念稿机器”转变为有温度的推荐者。也有技术公司趁势推出AI语音辅助工具,可根据商品自动生成讲解脚本,降低创作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政策目前主要针对东南亚站点,包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市场,暂未在其他地区同步推行。这或许与当地用户习惯有关东南亚用户更偏好生动、热闹的风格,真人出镜+口语解说更能激发购买欲。反观部分成熟市场,图文补充信息仍有一定生存空间。
不过,也有声音担心新规会加剧“内卷”。一位在印尼运营店铺的中国卖家坦言:“现在不仅要拍视频,还得找会说本地话的主播,成本一下上去了。小团队很难跟大公司拼质量。”对此,平台方面表示将加大对新人达人的流量扶持,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优质即使起步晚也能获得曝光机会。
从行业趋势看,TikTok Shop此举并非孤立动作。今年以来,抖音电商也在持续强化“真实体验”导向,打击虚假宣传和低质引流。快手则推出“信任购”体系,鼓励主播面对面讲解商品细节。可以说,电商平台正集体从“流量驱动”转向“驱动”,谁能把产品讲得更清楚、更有说服力,谁就更可能赢得用户。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改变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直播间变得更“像人”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有人笑着告诉你这款锅为什么好用,那支口红涂上有多显气色。这种带有情感和温度的推荐,往往比一行行闪过的促销标语更有吸引力。
当然,新规落地初期难免有阵痛。有些达人还在适应期,讲解生硬、节奏拖沓;也有观众反映,非母语主播口音重,理解起来费劲。但整体来看,朝着更规范、更透明的方向走,是大势所趋。
说到底,卖货不只是卖价格,更是卖信任。当镜头前的那个人愿意张嘴为你详细介绍一件商品,这份诚意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