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关于2025年德国电商市场的报告引发了不小关注。这份由德国知名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亚马逊依然稳坐德国电商平台头把交椅,而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Temu,则首次进入年度商品交易总额GMV排名前五,成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势力。
这背后,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折射出德国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悄然转变,以及全球电商格局的重新洗牌。

先说亚马逊。作为最早进入德国市场的国际电商平台之一,它早已深度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日常用品、电子产品,还是书籍和家居装饰,许多德国人打开购物App的第一选择依然是亚马逊。报告显示,2025年其在德国的GMV市场份额仍接近40%,远超其他竞争对手。这种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其高效的物流体系尤其是在“Prime会员”服务加持下,次日达甚至当日达已成常态,也与其长期建立的品牌信任感密不可分。
不过,尽管亚马逊根基深厚,但近年来德国电商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更新,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比例上升,这让主打性价比的平台有了更多机会。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Temu。这个由中国企业拼多多推出的跨境电商品牌,在短短几年内横扫欧美市场,德国也不例外。根据最新数据,Temu在2025年德国市场的GMV首次跻身前五,排在Lidl、Zalando等本土或区域强势品牌之后,但已明显拉开了与后来者的差距。
Temu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的核心策略非常清晰:极致低价+社交裂变+精准投放。打开Temu的App,满屏都是“1欧元起”“限时秒杀”“新人专享礼包”这类极具诱惑力的促销信息。对于不少精打细算的德国消费者来说,尤其是学生群体和低收入家庭,这些价格极具吸引力。
而且,Temu在广告投放上相当舍得花钱。无论是在地铁站、公交站台,还是YouTube视频前贴片、Instagram信息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有德国网友调侃:“现在连看猫视频,跳出来的广告都是Temu卖拖鞋。”这种高密度曝光,迅速提升了品牌认知度。
当然,低价并不等于低质。事实上,Temu近年来也在努力改善用户体验。比如优化退换货流程、提升客服响应速度、增加本地仓储以缩短配送时间。据媒体报道,Temu已在波兰和捷克建立了区域配送中心,部分商品从下单到送达德国客户手中,最快只需3天。
有意思的是,Temu的崛起也让一些传统零售商开始反思自己的定位。像德国老牌超市Lidl,原本只是在线上卖卖食品杂货,但看到Temu连小家电、服饰都卖得风生水起后,也开始扩展品类,并推出自有电商平台Lidl Plus,试图用“线下门店+线上配送”的混合模式留住顾客。
与此同时,时尚电商Zalando虽然仍保持强劲势头,但在面对Temu这类“价格屠夫”时也不得不调整策略。它开始推出更多平价自有品牌,并加强折扣区运营,以应对来自低价平台的压力。
从整体趋势看,德国电商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分化与融合”并存的变革。一方面,消费者需求更加细分,有人追求品质与服务,愿意为亚马逊的高效买单;也有人更看重性价比,愿意花时间淘便宜好物。另一方面,平台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超市做电商,电商平台开始布局线下体验店,甚至连邮局都在尝试提供代收包裹和退货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Temu增长迅猛,但它在德国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环保组织对其“过度包装”和“快时尚式消费”的批评;也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品质量不稳定,退换流程仍有改进空间。德国对数据隐私保护极为严格,联邦数据保护法和GDPR让任何平台都不敢在用户信息处理上掉以轻心。如何在合规前提下持续优化运营,是Temu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Temu能在一个以严谨著称、对外来品牌接受度相对保守的市场中杀入前五,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竞争力。这不仅是资本和技术的胜利,更是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未来几年,德国电商的竞争只会更激烈。亚马逊能否守住霸主地位?Temu会不会继续向上突破,冲击前三?本土平台又该如何突围?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谁更能贴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谁就更有可能赢得市场。
在这个变化飞快的时代,买一件衣服、一盏台灯、一双拖鞋,看似是小事,背后却是技术、物流、营销和文化理解的综合较量。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钱包,悄悄参与着这场全球商业的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