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常在亚马逊上下单买日用品的人发现,购物车里悄然多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Amazon Grocery”。这个新品牌主打低价、实惠,品类覆盖从大米、食用油到罐头、调味料等日常消耗品,价格普遍比同类商品低15%到30%。不少消费者一开始还以为是平台补贴活动,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亚马逊正式杀入平价食品赛道的信号。
其实,这并不是亚马逊第一次尝试自有品牌。早在几年前,它就推出了“Solimo”和“Pantry”系列,主打家庭日用和基础食品。但这次的“Amazon Grocery”明显更进一步不仅品类更全,包装设计也更贴近大众消费习惯,比如采用简洁环保的牛皮纸袋装大米、小规格瓶装酱油,甚至还有针对单身人群的迷你份量装意面和酱料。这种细节上的调整,说明亚马逊这次不是试水,而是真打算在“性价比”这条路上扎下根来。

为什么亚马逊要在这个时间点推低价食品品牌?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近年来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影响普通家庭的餐桌开支。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以来,美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超过5%,其中鸡蛋、牛奶、蔬菜等基础食材涨幅尤为明显。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对价格更加敏感。像沃尔玛、塔吉特这样的零售巨头早已布局自有平价品牌,而 Costco 的会员制低价策略也一直深受中产家庭欢迎。
亚马逊显然不想错过这块蛋糕。尤其是在电商渗透率已经很高的今天,单纯靠“快”和“全”已经不足以留住用户。人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省点钱?”“同样的东西,能不能买得更划算?”于是,“Amazon Grocery”应运而生。它不追求花哨的营销,也不主打有机、进口等高端概念,而是直击痛点:便宜、可靠、天天能用。
有意思的是,这个新品牌上线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分享“省钱攻略”。有人晒出对比图:一袋5公斤的泰国香米,“Amazon Grocery”售价不到18美元,而某知名品牌要24美元;一瓶500毫升酱油,差价接近3美元。还有人调侃:“以前觉得网购食品只是图方便,现在发现还能省出一杯咖啡钱。”这些真实的反馈,恰恰说明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的强烈需求。
当然,低价并不等于低质。亚马逊在宣传中强调,“Amazon Grocery”的产品均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并与多家成熟食品制造商合作生产。比如其大米供应商来自东南亚知名粮食企业,橄榄油则由地中海地区老牌油厂代工。这种“幕后合作+前台贴牌”的模式,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证品质稳定,也是许多成功自有品牌走过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动作也反映出电商平台正在从“卖货平台”向“生活方式提供者”转变。过去,人们在亚马逊买东西,更多是因为种类全、送货快;而现在,平台开始主动设计商品、优化供应链,甚至参与产品研发,目的就是让用户“离不开”。就像有人开玩笑说:“以前是我需要什么才上亚马逊,现在是它知道我该买什么了。”
在国内,类似的趋势也在发生。京东的“京造”、天猫的“淘宝心选”、拼多多的“拼品牌”,都在试图通过自有品牌切入日常生活场景。只不过,国外平台更早意识到:食品这类高频、刚需的消费,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和用户粘性来源。
回到“Amazon Grocery”,它的出现不只是多了一个便宜选择,更是一种消费心态的映射大家不再盲目追求“新品”“网红”,而是更愿意为实用、耐用、性价比高的商品买单。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时期,这种理性消费观念会越来越主流。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各大电商平台在食品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谁能把价格压得更低,同时又不让品质掉链子,谁就能赢得更多家庭厨房的“入场券”。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选择更多了,钱包也更轻松了。
有时候,生活里的小确幸,可能就是月底结账时发现,这个月的食品开销又省了一截。而这一切,正悄悄发生在一次普通的下单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