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知名比价平台Idealo发出警告,直指TikTok Shop在商品推荐和价格展示方面存在“算法不透明”和“折扣真实性存疑”的问题。这一消息迅速在欧洲消费者和技术圈引发讨论。虽然TikTok Shop在中国用户看来早已习以为常,但当它走向海外市场时,面对的是更成熟、更注重规则的消费环境,任何模糊操作都可能被放大审视。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Idealo通过技术手段对TikTok Shop上的部分商品进行了价格追踪,结果发现:一些标榜“限时五折”“历史最低价”的促销活动,其所谓“原价”往往缺乏依据,甚至从未在平台上真实销售过。换句话说,所谓的“打折”更像是数字游戏先虚高原价,再打个折,制造出捡便宜的错觉。这种套路在国内电商发展初期也曾盛行,如今却被搬到了国际舞台,自然引来质疑。

更让比价平台不满的是TikTok Shop的商品排序机制。与亚马逊、Zalando等传统电商平台不同,TikTok Shop的商品展示高度依赖算法推荐,而不是按价格、销量或评分排序。用户刷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想让你看到什么。这种“黑箱操作”使得第三方比价工具难以准确抓取数据,也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横向对比服务。
“我们无法验证这些价格是否真实,也无法判断某个商品是否真的划算。”Idealo发言人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坦言,“当算法成为唯一的裁判,消费者就失去了选择权。”这番话道出了当前社交电商出海面临的核心矛盾:流量驱动的推荐逻辑,与传统电商强调的透明、公平之间,存在天然张力。
其实,类似争议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25年,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就曾对TikTok Shop展开初步调查,重点关注其促销标注是否合规。今年初,法国消费者协会也发布报告,指出多个社交电商平台存在“虚假折扣”行为,TikTok Shop位列其中。尽管目前尚未有国家对其开出罚单,但监管的警钟已经敲响。
值得注意的是,TikTok Shop在欧洲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月活跃买家同比增长超过170%。大量中小商家涌入平台,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打开销路。这种模式确实带来了新的消费体验买东西不再枯燥,而是变成一种娱乐化的“种草”过程。可一旦娱乐性压过了信息透明度,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历:她看中一款保温杯,直播间里主播反复强调“原价99,现在只要39”,还倒计时催促下单。她犹豫了一下没买,三天后再搜,发现“原价”变成了59,而“现价”还是39。这让她开始怀疑:“到底是我在捡便宜,还是被算法牵着鼻子走?”
这类案例反映出一个深层问题:在主导的电商生态中,价格信号正在失真。传统电商靠搜索和比价建立信任,而社交电商靠情绪和冲动促成交易。当“全网最低”“最后10件”这类话术频繁出现,消费者很难保持理性判断。尤其是对价格敏感型用户来说,他们本指望通过比价平台省钱,却发现连比价都变得困难。
当然,TikTok方面也并非毫无动作。近期,其欧洲团队已开始测试“价格历史曲线”功能,试图向用户展示某商品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波动。同时,平台也在优化商品标签系统,要求商家提供更清晰的促销说明。这些改进虽是小步,但至少表明其意识到问题所在。
从长远看,社交电商要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不能只靠流量红利和网红效应。欧洲消费者普遍重视知情权和选择自由,他们愿意为便利买单,但前提是信息真实、规则透明。就像德国那句老话:“Vertrauen kommt von Transparenz”信任源于透明。没有这一点,再热闹的直播间也只是昙花一现。
反观国内,类似问题其实也有迹可循。早年间“双十一”的“先涨后降”套路就曾饱受诟病,后来随着市场监管加强和平台自律,情况有所好转。如今中国电商正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比拼的不再是补贴和噱头,而是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这对出海平台而言,既是经验,也是提醒。
说到底,无论算法多聪明,都不能替代基本的商业诚信。消费者或许会被一段15秒的视频吸引,但最终决定复购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价格和品质。TikTok Shop能不能在欧洲走得远,不在于它有多会“种草”,而在于它有没有勇气把草根下的土壤晒在阳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