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知名二手交易平台Mercari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全球通用应用程序,正式吹响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Mercari从区域性平台向全球化电商玩家的转型,也折射出当下跨境电商正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熟悉日本生活的人可能对Mercari不陌生它被不少人称为“日本版闲鱼”,用户可以在上面买卖闲置衣物、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操作简单,界面清爽,深受年轻人喜爱。自2013年上线以来,Mercari在日本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月活跃用户早已突破千万。然而,市场总有天花板,尤其是在日本本土增长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向外拓展成了必然选择。

其实,Mercari早有“出海”尝试。早在几年前,它就进入了美国市场,并推出了独立运营的Mercari US。但当时采取的是本地化策略,应用功能和运营模式与日本版本存在差异,导致品牌统一性不足,用户体验也不够连贯。如今推出的这款全球通用App,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来。新应用支持多语言切换,适配不同国家的支付方式和物流体系,同时保留了核心的“拍照上传-快速上架-即时沟通”的极简交易流程,让全球用户都能用同一种方式轻松买卖二手物品。
这个时间点选择得很有意思。近两年,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可持续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买新品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二手商品不仅价格实惠,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据2025年全球二手电商市场报告显示,全球二手电商平台的交易额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3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其中,服装、电子产品和家居用品是三大热门品类。
Mercari显然看准了这股趋势。在新App中,平台特别优化了对时尚单品的推荐算法,比如用户上传一件设计师品牌的外套,系统会自动识别品牌、款式和成色,并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买家。这种智能化服务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也让二手买卖不再“靠缘分”。
值得一提的是,Mercari此次全球化布局并非盲目扩张。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首批重点投放市场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这些地区既有成熟的电商基础设施,又有较高的二手交易接受度。以美国为例,除了Mercari自身运营多年积累的用户外,当地还有Poshmark、Depop等同类平台,市场竞争虽激烈,但用户习惯已经养成,属于“难啃但值得啃”的骨头。
与此同时,物流和支付这类“硬骨头”也在逐步被攻克。过去,跨境二手交易最大的痛点在于运输成本高、周期长,还容易产生关税纠纷。但现在,随着国际物流服务商不断优化线路,一些平台开始与DHL、FedEx等合作推出专属寄件方案,甚至提供一键打印面单、预付关税等服务。Mercari也在与多家国际物流公司洽谈合作,未来有望为用户提供更透明、更便捷的跨境寄送体验。
当然,全球化不是换个界面那么简单。文化差异、消费习惯、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比如在日本,人们习惯细致描述商品瑕疵,交易前反复沟通;而在欧美,部分用户更倾向“所见即所得”,希望尽快完成交易。如何在保持平台调性的同时适应不同市场,是Mercari必须面对的挑战。
不过,从用户反馈来看,新App的初步反响不错。不少海外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使用体验,称其界面比同类平台更简洁,上手门槛低,“就像用社交软件发朋友圈一样自然”。也有卖家表示,跨国家的订单虽然还不多,但已经开始收到海外询价,说明需求真实存在。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Mercari的这一步,其实是整个亚洲科技企业出海潮的一个缩影。过去我们总说中国公司走出去,但现在,像Mercari这样的日本企业也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寻找机会。它们不一定追求规模碾压,而是凭借精细化运营和独特的产品理念,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
说到底,无论是买还是卖,人对“物尽其用”的追求是共通的。一个旧包、一台老相机,对原主人来说可能是闲置,但对另一个人,也许就是心头好。Mercari想做的,或许不只是搭建一个交易平台,更是连接人与物之间新的可能性。
当一部手机能让你把家里的旧东西卖给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时,这个世界似乎也没那么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