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那边又传来一个让跨境购物党有点“肉疼”的消息:比利时正在考虑对每个进入该国的国际包裹征收2欧元的附加费。这事儿一出,不少习惯在Temu、SHEIN、AliExpress这些平台上“海淘”的消费者开始嘀咕:以后买东西是不是又要多掏钱了?
这个提议目前还在讨论阶段,但已经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根据比利时邮政部门的说法,这项费用主要是为了应对近年来国际小包数量激增带来的物流压力。随着跨境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像Temu这样的低价电商平台靠着“便宜+包邮”的模式迅速占领市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小包裹从中国发往欧洲各地,比利时就是其中之一。

别看2欧元不多,换算下来也就十几块人民币,但对于那些买个手机壳、数据线都讲究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这笔“额外收费”还是挺扎心的。更重要的是,这可能是个开头如果比利时真把这政策落地了,其他欧洲国家会不会跟风?毕竟,类似的讨论在荷兰、德国也早就有人提过。
Temu这几年在欧洲扩张得特别猛。自从2025年进入欧洲市场以来,靠着“新人首单1欧”、“全场包邮”这些狠招,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它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薄利多销:商品从国内仓库统一发货,走集运渠道降低成本,再通过算法精准推送低价爆款,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这种模式确实香,但也正是这种“海量小包直邮”的方式,给目的地国的邮政系统带来了不小负担。
比利时邮政就公开表示,过去三年里,来自中国的国际包裹量增长了近三倍,其中大部分都是低价值商品的小包。这些包裹虽然单价低,但处理起来一点也不省事要清关、要分拣、要派送,人力和运营成本一点没少。而按照现行规则,很多这类包裹享受的是简化通关流程和税费豁免,导致本地邮政系统成了“免费劳动力”。
所以这次想收2欧元,本质上是想让跨境电商平台和海外卖家为物流成本买单一部分。说白了,就是“谁受益,谁分担”。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那么简单。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笔费用最终大概率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比如,平台可能会调整定价策略,在商品价格里悄悄加上这笔钱;或者干脆取消“包邮”,让消费者在结算时额外支付。这样一来,原本“全网最低价”的吸引力可能就要打点折扣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早有先例。去年卢森堡就尝试对非欧盟国家的低价包裹加强税务审核,结果导致不少小包被卡在海关,配送时间大幅延长。法国也曾讨论过对低于150欧元的进口商品恢复征税,虽然后来没全面推行,但也释放了一个信号:欧洲各国对跨境电商的“宽松时代”可能正在慢慢结束。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现实的影响就是以后海淘可能不再那么“无感”。以前点个按钮,十天半个月东西就到了家门口,价格还便宜得离谱;以后说不定不仅要等更久,还得为每单多付几块钱。尤其是买那种几欧的小物件,2欧元的附加费甚至比商品本身还贵,那就真有点尴尬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好事。毕竟长期低价倾销对本地零售业冲击太大,街边小店拼不过平台的价格战,关门的越来越多。适当设置一些门槛,既能平衡市场,也能倒逼跨境电商提升服务质量和本地化水平,而不是一味靠“卷价格”抢市场。
而且从环保角度看,频繁寄送小包也带来不少问题。每个包裹都有包装、运输碳排放,大量低价值商品跨国流动,其实并不绿色。如果加个费能让人们更理性地消费,减少冲动下单,也算间接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
说到底,全球化的便利不是免费的。我们享受着足不出户买遍世界的爽快,背后是复杂的物流网络和公共资源在支撑。当这套系统开始喊“累”了,适当调整规则,让大家共同承担成本,也算合情合理。
未来会怎样?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跨境电商的野蛮生长阶段正逐渐过去,精细化、合规化才是长久之道。而对于咱们普通人,或许只需要多一份理解:便宜是有代价的,今天的低价,可能明天就得用别的形式补回来。
下次再在Temu上抢那件9.9元的T恤时,不妨想想:它真的那么便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