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在Shopee越南平台上做跨境生意的卖家都收到了一条通知:从2025年6月起,如果卖家主动取消订单,平台将开始收取服务费。这一政策调整迅速在卖家圈里引发了热议,有人直呼“雪上加霜”,也有人认为这是平台规范化管理的必然一步。
其实,这次政策的核心并不复杂:只要是由卖家发起的订单取消行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比如库存不足、发货延迟、误操作,甚至是买家地址填写错误但卖家不想处理Shopee都将视其为“卖家责任取消”,并按单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具体费用根据商品类目不同有所差异,普遍在订单金额的3%到5%之间,且设有最低收费门槛。对于走量的小商家来说,这笔钱积少成多,压力不容小觑。

这并不是Shopee第一次对卖家行为进行精细化管控。早在2025年,平台就加强了对物流时效和客户投诉率的考核,超时发货或高退货率的店铺会被降权甚至限制活动报名。而这次针对“取消订单”行为的收费,更像是在倒逼卖家提升运营能力,减少因管理混乱导致的订单流失。
一位在胡志明市经营家居用品店的中国卖家李姐告诉笔者:“以前碰到断货或者打包出错,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取消订单,再重新上架。现在一取消就要扣钱,心里咯噔一下。”她说,自己上个月因为仓库盘点失误,一口气取消了17单,结果被平台收了将近8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30元的服务费,“相当于白干好几天”。
不过,也有不少卖家表示理解。毕竟对消费者来说,下单后却被卖家随意取消,体验确实很差。尤其是在促销大促期间,有些商家为了腾出库存接利润更高的单子,会故意取消低价订单,这种“挑单”行为早被买家诟病已久。如今平台出手整治,也算是还消费者一个公平的购物环境。
事实上,类似的规定在其他电商平台早已不是新鲜事。比如Lazada早在2025年就对卖家取消订单设定了严格限制,超过一定比例会直接影响店铺评分;而TikTok Shop在东南亚市场推广初期,虽然政策相对宽松,但近期也开始加强对订单履约率的监控。可以说,随着电商生态日趋成熟,平台越来越倾向于用规则来引导卖家“好好做生意”,而不是靠短期投机获利。
值得一提的是,Shopee这次新政并非一刀切。平台明确指出,如果取消订单是由于买家原因如长时间未付款、主动要求取消,或者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物流中断,卖家可以通过申诉免除费用。新政策也给了卖家一段过渡期,在6月正式实施前,平台会先以警告和教育为主,帮助商家适应规则变化。
但对于很多中小卖家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被收费,而在于如何优化自己的供应链和客服流程。一位从事服装代运营的业内人士分析说:“现在拼的不是谁价格低,而是谁更稳定、更靠谱。能准时发货、少出错、服务好的店铺,自然会获得更多流量倾斜。”
这也提醒我们,跨境电商正在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过去那种靠铺货、刷单、压价冲销量的模式越来越难走通,取而代之的是对仓储、物流、客服、售后等环节的系统化管理。尤其是像越南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头部效应已经显现,普通卖家必须不断提升内功,才能站稳脚跟。
面对新规,聪明的卖家已经开始行动。有的重新梳理库存管理系统,引入ERP工具实现自动同步;有的增加客服人手,确保及时响应异常订单;还有的干脆调整选品策略,主推库存稳定、复购率高的品类,从源头降低取消风险。
说到底,平台收不收费只是表象,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电商行业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规则变严了,门槛提高了,但机会依然存在属于那些愿意沉下心来做产品、做服务的人。
就像一位老卖家说得实在:“做生意哪有不守规矩的?平台要维护用户体验,咱们配合就是了。只要东西好、服务到位,这点成本迟早能赚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