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沃尔玛线上商城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变化:搜索某个商品后,排在前面的不再只是价格实惠、评价高的“爆款”,而是多了不少标着“广告”字样的商品。点进去一看,有些价格并不便宜,销量也不算高,但就是稳稳占据首页黄金位置。这背后,其实是沃尔玛搜索结果页的商品排序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商业化。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新鲜。电商平台靠流量变现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年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推荐算法,把广告和自然搜索结果交织在一起。而沃尔玛作为全球零售巨头,在线上业务加速扩张的背景下,也开始调整其搜索逻辑,试图从“单纯卖货”转向“卖货+流量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

据零售时代近期报道,沃尔玛美国站和中国区的App近期均对搜索算法进行了升级,引入了更多商业权重因子。简单来说,以前排序主要看销量、评分、库存这些硬指标;现在呢,商家是否投广告、是否参与平台营销活动、甚至历史投放预算,都会影响商品的曝光位置。换句话说,花钱推广的商品更容易被消费者看到。
举个例子,你搜“纸巾”,以前可能直接蹦出一堆清一色的维达、清风平价家庭装,但现在,第一条可能是某款新品牌湿巾,旁边还打着“品牌优选”“限时直降”的标签。点开详情页发现,这款产品用户评价才30多条,价格比同类高出两成,但它出现在第一屏,显然占尽了流量优势。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沃尔玛电商部门在应对激烈竞争时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山姆会员店、盒马、抖音电商等新兴渠道迅速崛起,传统商超的线上份额受到挤压。为了提升平台收入,除了卖货赚差价,增加广告和增值服务收入成了重要突破口。根据沃尔玛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其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三方 Marketplace marketplace 业务增长尤为迅猛,而这部分正是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
有意思的是,沃尔玛并没有完全放弃用户体验。它的商业化操作相对克制,不像某些平台那样满屏都是广告。目前,“广告”标识清晰可见,普通用户只要稍微留意就能分辨。而且,系统依然保留了按销量、价格、评分等维度手动筛选的功能,给消费者留了一定自主选择空间。
不过,这也引发了一些用户的吐槽。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调侃:“本来想买包盐,结果刷了半天养生醋的广告。”还有人表示,现在买东西得“会搜”才行,比如加个“无广告”“好评优先”之类的关键词,才能避开推广陷阱。这种“搜索技巧”正在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必备技能。
但从平台角度看,商业化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对中小品牌来说,能通过付费推广获得曝光,反而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毕竟,在过去,只有大品牌才有资源做线下铺货和电视广告。而现在,哪怕是个初创品牌,只要产品有特色,愿意投入一点推广费,也能在沃尔玛这样的大平台上被看见。
更重要的是,沃尔玛的推荐机制仍有一定“底线”。它没有像某些直播带货平台那样,靠夸大宣传或制造焦虑来促成下单。商品页面的信息依旧详实,退换货政策透明,用户评价也基本真实可查。这种稳健作风,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沃尔玛“天天低价”的传统形象,也让它的商业化转型显得不那么突兀。
当然,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仍是摆在沃尔玛面前的一道长期课题。推得太多,用户会觉得烦;推得太少,商家又没动力合作。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更符合需求的商品,而不是被强行塞满促销信息。
可以预见,未来沃尔玛的搜索页还会继续优化。也许会出现更智能的个性化推荐,比如根据你的购物历史自动过滤掉不相关的广告;或者推出“纯净模式”,让不想看推广的用户一键切换。这些功能已经在部分电商平台试点,沃尔玛完全有能力跟进。
说到底,搜索结果的商业化是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必一味抵触,关键是要保持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被花哨的排位迷惑。而平台也应该记住,短期的广告收入再诱人,也比不上用户的长期信任。毕竟,谁都不想在一个“什么都卖,但啥都找不到”的超市里浪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