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商圈里有个不大不小的消息:做电商SaaS的聚水潭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就突破163亿港元。这个数字听起来不算特别炸裂,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经算是一个稳扎稳打的开局了。
很多人可能对“聚水潭”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它在电商圈子里可是个老熟人。简单来说,它就是帮电商企业管订单、管库存、对接平台、打通物流的一套系统服务商。你在网上买一件衣服,从下单到发货,背后可能就有聚水潭在默默跑数据。尤其是那些做淘宝、京东、拼多多甚至抖音小店的品牌商家,几乎离不开这类SaaS工具。

这几年,随着电商平台越来越碎片化,商家要同时管理多个渠道的订单、库存和客户信息,光靠人工早就玩不转了。这时候,像聚水潭这样的系统就成了“刚需”。它就像电商背后的“水电煤”,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断了,整个生意链条就容易卡壳。
聚水潭这次能顺利上市,其实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产业数字化服务的认可。尤其是在消费复苏的大背景下,电商依然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而支撑这股力量的,不只是主播带货和流量玩法,更是背后一整套高效运转的技术系统。
根据公开资料,聚水潭服务的客户已经超过2万家,其中不少是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牌。比如一些知名的国货美妆、服饰品牌,都在用它的系统做精细化运营。更关键的是,它的客户留存率一直很高这说明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真正解决了痛点。
有意思的是,聚水潭并不是最早做电商SaaS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它胜在专注。从2014年成立起,它就没怎么偏离过“服务电商企业”的主线。不像有些公司,看到风口就往直播、供应链金融、自营电商上冲,结果两边不靠。聚水潭更像是那种“闷声干实事”的类型,一步一步把产品打磨好,把客户服务稳。
这种风格,在如今浮躁的创业环境里反而显得珍贵。过去几年,不少互联网项目追求“快增长、高估值”,烧钱换市场,最后发现模式不闭环,现金流一断就撑不住。而聚水潭走的是另一条路:靠订阅费赚钱,收入可持续,客户越积越多,形成正向循环。
当然,SaaS这条路也不好走。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客户的付费意愿。很多中小电商老板习惯“免费+低价”模式,对每月几百上千的系统费用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服务商不仅要把产品做得好用,还得让客户看得见价值。比如通过系统优化后,发货速度提升了30%,错发漏发减少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让人愿意掏钱。
聚水潭的做法是,先从大客户切入,做出标杆案例,再往下沉市场复制。同时不断升级功能,比如加入数据分析、智能补货、多平台协同等模块,让系统不只是“工具”,而是能帮商家提升决策效率的“助手”。
最近也有不少新闻提到,越来越多传统品牌开始重视线上运营,尤其是线下连锁品牌纷纷布局电商业务。这对SaaS服务商来说是个机会。比如一家做童装的传统品牌,原本只做批发和门店,现在想自己开网店、做私域,就得从零搭建整套数字体系。这时候,聚水潭这类平台就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省去他们自建技术团队的成本。
另外,跨境电商的兴起也带来了新空间。虽然聚水潭目前主要聚焦国内,但它的系统架构其实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潜力。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出海,如何管理海外仓、应对不同平台规则、处理多币种结算,都是新的需求点。未来如果能在跨境场景下延伸服务,增长曲线还能再拉长。
不过说到底,上市只是阶段性成果。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港股对SaaS企业的估值逻辑,更看重持续增长能力和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用户规模。聚水潭接下来能不能保持稳健的营收增速,能不能进一步提升毛利率,都会影响市场的长期信心。
但无论如何,它的上市给行业传递了一个信号:那些踏踏实实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公司,哪怕不够“性感”,也能走出自己的路。在这个人人都想当风口上的猪的时代,还有人愿意做地基里的钢筋,其实挺难得的。
你看,电商表面热闹的是直播间里的“3、2、1上链接”,但真正让这场大戏不停转的,是背后无数个像聚水潭这样的系统在默默支撑。它们不抢镜头,却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