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那边又传出一个对咱们网购族可能有点影响的消息意大利正在考虑对来自国外的低价商品加征特别税。虽然政策还没正式落地,但已经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像Temu、Shein这类主打“便宜好物”的跨境电商平台,首当其冲成了讨论焦点。
你要是经常刷手机购物App,肯定对Temu和Shein不陌生。一个打开就是“1欧元起包邮”,另一个满屏都是韩系穿搭、欧美爆款,价格低得让人忍不住点“立即购买”。靠着极致低价和算法推荐,这两家平台这几年在欧洲市场扩张得飞快。数据显示,Temu上线不到两年,就在欧洲多国下载量冲进购物类App前三;Shein更不用说,早就成了海外年轻人买衣服的“平替首选”。

可便宜的背后,争议也一直没停过。环保组织抱怨这些快时尚产品用完即扔,加剧资源浪费;本地商家则觉得,这种“几块钱包邮还赚钱”的模式根本没法公平竞争。现在,意大利打算从税收入手,给这股低价风潮“踩一脚刹车”。
据晚邮报等意大利媒体报道,新提案的核心是针对单价低于一定门槛比如150欧元的进口商品,不再享受目前的免税待遇,而是统一征收增值税甚至额外附加费。别小看这一条现在许多跨境包裹正是因为“低价值豁免”才实现“包税直达”,一旦这个口子被关上,物流成本立马往上蹿。
举个例子,你现在在Temu上买一条10元人民币的发圈,平台帮你承担国际运费和关税,到手还是十几块。但如果意大利开始收税,这笔钱要么由平台消化压缩利润,要么转嫁给消费者涨价。对价格极度敏感的用户来说,可能随手就换平台了。
其实意大利不是第一个动这个念头的。去年法国就讨论过类似政策,德国也有议员提议限制超低价倾销。说白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中国背景的电商平台,靠着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和高效的物流体系,把“性价比”玩到了极致。而欧洲本土中小企业,既没有这么完整的产业链,也做不到同等规模的成本控制,自然越做越吃力。
但话说回来,消费者也不是傻子。很多人明知便宜没好货,可生活开销摆在那儿,谁不想省点钱?特别是经济形势不太稳定的当下,一两件十来块的小物件,既能满足日常所需,又能带来“捡到便宜”的快乐,何乐不为?所以即便有声音呼吁“支持本地制造”,真正购物时,手指还是诚实地滑向了那个红色“下单”按钮。
有意思的是,面对监管压力,Temu和Shein也没坐以待毙。他们已经开始在欧洲布局仓储中心,甚至尝试和本地品牌联名、赞助足球赛事,努力淡化“廉价外来户”的标签。Shein前阵子还宣布要在西班牙建柔性供应链基地,号称能实现“7天上新”,明显是在回应“快时尚破坏环境”的批评。
从商业角度看,这场博弈挺典型的:新兴模式打破旧规则,引发震荡;传统势力反弹,推动监管介入;然后双方在碰撞中寻找平衡点。意大利这步棋,未必是要“赶走”中国电商,更像是在提醒对方:“想在这做生意,就得按这里的规矩来。”
长远来看,单纯靠低价打天下的时代或许正在过去。无论是平台还是背后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需要思考怎么从“便宜”转向“值得”质量更稳一点,服务更好一点,环保更实一点。毕竟,消费者可以为省钱忍一两次质量问题,但不会一直为糟糕体验买单。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未来可能要习惯“低价不再理所当然”。也许某天你会发现,原来9.9元包邮的手机壳涨到了15块,但至少不会再收到碎成三段的快递。这种变化,算不上惊喜,但也未必是坏事。
市场永远在变,规则也在不断调整。重要的是,无论政策怎么变,供需关系怎么变,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不会变。有人愿意为品质多花点钱,也有人坚持精打细算过日子,只要选择还在,市场就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