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的即时配送市场又掀起了一阵波澜。据多家外媒报道,亚马逊正考虑向德国快速配送平台Flink投资超过1亿欧元。这笔交易如果最终落地,不仅意味着电商巨头进一步加码“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也预示着全球零售行业对“速度”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Flink这个名字,国内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它早已是城市年轻人买咖啡、零食、日用品时的“救急神器”。用户在手机上下单,10到20分钟内,骑手就会把商品送到门口这种“闪电式”服务,正是近年来欧美兴起的“15分钟配送”模式的代表。Flink靠着密集的微型前置仓和高效的配送网络,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张,成为欧洲该领域的头部玩家之一。

而亚马逊此时出手,显然不是一时兴起。尽管亚马逊早已有自己的物流体系,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仓储和配送网络,但在“极速送达”这一细分赛道上,它的表现一直不算突出。尤其是在欧洲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段让传统仓库难以覆盖所有社区,而Flink这类本地化运营的快送平台,恰恰能补上这块短板。
其实,亚马逊对即时配送的兴趣早已显露端倪。早在2025年,它就收购了美国的生鲜配送公司Wag。去年,又在英国试点“两小时送达”服务,并逐步扩展至更多品类。这次若真入股Flink,很可能是想借其成熟的本地网络,快速在欧洲多个城市铺开类似服务,与当地其他快送平台如Getir、Gorillas等正面交锋。
值得一提的是,Flink本身也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过去几年,即时配送行业经历了从疯狂扩张到理性收缩的过程。疫情初期,居家需求激增,资本纷纷涌入这个看似“下一个风口”的领域。但随着人们生活回归常态,订单量增长放缓,许多公司因成本高企、盈利困难而接连倒闭或裁员。Flink虽然活了下来,但也进行了多轮业务调整,包括关闭部分亏损城市、优化供应链、提升客单价等。
在这种背景下,亚马逊的投资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除了资金支持,更关键的是背后带来的技术、流量和供应链资源。比如,亚马逊强大的算法系统可以帮助Flink更精准地预测区域需求,优化库存分布;而Prime会员体系也可能与Flink打通,为用户提供“极速达+会员折扣”的组合权益,增强用户粘性。
当然,挑战也不小。首先是监管问题。欧洲一向对科技巨头的并购行为较为敏感,尤其是涉及数据和市场垄断的议题。亚马逊此前在欧盟就多次面临反垄断调查,此次若通过投资间接控制Flink,很可能引来监管机构关注。其次是文化整合。Flink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风格灵活、决策迅速,而亚马逊则以流程严谨著称,如何在保持效率的同时避免“大公司病”,是个现实难题。
但从消费者角度看,这场合作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以后买点小东西,真的越来越方便了。想象一下,下午三点突然想喝冰可乐,打开App下单,不到一刻钟就有人敲门送货;加班到深夜饿了,不用等外卖半小时,十几分钟就能吃上热乎的三明治。这种“随要随有”的体验,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事实上,不只是亚马逊,全球各大零售和科技公司都在布局类似的快速配送网络。沃尔玛在美国加大无人机送货投入,阿里巴巴继续深化“30分钟达”服务,京东也在一二线城市推广“即刻达”。这说明,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谁的商品多”或“谁的价格低”,而是“谁能更快把东西送到你手上”。
回到Flink这笔投资,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当电商的流量红利见顶,服务体验就成了新的胜负手。而“快”,正成为这个时代最硬核的竞争力之一。无论是上班族、学生党,还是带娃的家长,谁不想省下等待的时间,把生活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说到底,我们追求的或许从来不是更快的配送,而是更从容的生活。但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里,能及时得到想要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小小的安心。亚马逊看中的,大概也正是这份“即时满足”的价值。至于这笔投资最终能否开花结果,还得看双方怎么走下一步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