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购达人发现,自己从海外下单的商品迟迟没动静。物流信息卡在“清关中”好几天,甚至一周都没更新。有人急得直挠头,打电话问客服,对方也只能无奈表示:“海关那边压着太多包裹,正在处理,我们也催不了。”这背后,其实和近期实施的新一轮关税政策调整不无关系。
据多家媒体报道,自今年初部分国家调整进口商品关税结构以来,国际物流行业迎来了一波不小的震荡。尤其是像UPS、DHL这类主要承担跨境包裹运输的快递公司,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其中,UPS被曝出有大量国际包裹滞留在各国海关,尤其是在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几个关键节点,积压情况尤为严重。

问题出在哪?简单来说,新政策对某些类别的商品加征了附加税,同时提高了申报标准。比如以前一些低价值的小包裹可以享受“免税通道”,现在却被要求提供更详细的货物信息、原产地证明,甚至要按新税率预缴税款。这样一来,原本几分钟就能放行的包裹,现在可能要等上好几天才能完成审核。
一位在上海从事跨境电商的朋友老李就碰上了这事。他通过UPS从德国发了一批美容仪器到国内,总共不到50件,按以往经验,一周内基本能清关完毕。可这次,货到了第三天还没动静,第四天系统才提示“需补充材料”。他赶紧补交了发票、产品成分说明,又等了两天,才收到“已放行”的通知。“以前哪用这么麻烦?”他苦笑,“现在不仅时间拖得长,客户都快投诉爆了。”
不只是个人卖家,不少依赖海外供应链的中小企业也叫苦连天。某母婴用品电商负责人王女士透露,她们有一批从荷兰运来的奶粉,因为新政策把婴幼儿配方食品列为重点监管品类,导致整批货被扣在海关做额外查验。“我们提前做了合规备案,但还是卡住了。”她说,“现在只能一边安抚客户,一边祈祷别断货。”
这种混乱局面也让快递公司压力山大。UPS方面虽然没有公开承认运营瘫痪,但在其官网的服务公告中,已多次提醒用户“部分地区清关时效可能延长”。有内部员工透露,由于需要人工核对的单据成倍增加,一线清关团队几乎处于24小时轮班状态,但仍难以应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包裹。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包裹大堵车”还催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比如,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转向代购或集运服务几个人拼一单,走大宗报关通道,反而比单独寄更快更便宜。还有人干脆放弃海淘,转而购买国内已有库存的同款商品,哪怕价格贵一点也认了。“省心啊,”一位90后宝妈说,“谁愿意天天盯着物流看‘原地踏步’呢?”
当然,也不能全怪政策“太严”。从另一个角度看,提高监管门槛,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打击灰色清关、偷逃税款等长期存在的行业乱象。过去有些商家利用低申报、伪报品名等方式规税务费,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让正规经营者吃亏。如今规则收紧,短期阵痛难免,但从长远看,或许有助于净化跨境贸易环境。
不过,政策落地的方式确实值得商榷。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新规出台前缺乏充分过渡期和企业沟通,导致很多物流公司和商户措手不及。如果能像某些国家那样,提前几个月公布细则,并设置试运行阶段,也许就不会出现眼下这种“全线拥堵”的尴尬局面。
目前,部分口岸已开始优化流程,尝试引入智能审图、电子化申报等技术手段加快通关速度。也有电商平台联合物流伙伴推出“预清关”服务,让消费者在发货前就完成税费测算和资料提交,减少后续卡顿。
生活还得继续,网购也不会因此停歇。只是这一轮风波再次提醒我们:全球贸易的链条比想象中更脆弱,一个政策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在千里之外掀起波澜。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多点耐心,少点冲动下单,或许才是当下最实用的应对之道。
前几天,老李那批货终于送到了客户手里。对方收到后发来消息:“等得花儿都谢了,不过东西不错,下次还买。”老李看着手机笑了笑,顺手把下一单的发货计划往后推了三天他知道,现在的“准时”,得靠运气和准备一起撑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