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美洲传来一条对跨境电商和海淘族影响不小的消息:智利宣布取消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新规从10月25日起正式生效。这个看似冷门的政策调整,其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习惯从海外平台“悄悄”买买买的消费者,以及靠小包直邮做跨境生意的中小卖家。
过去,智利和其他不少国家一样,对低价值进口包裹实行免税或简化清关政策。比如,价值低于一定金额通常是50美元的小额商品,可以免缴关税和增值税,直接清关送达消费者手中。这种“小额豁免”机制原本是为了方便个人自用物品流通、降低海关处理成本而设立的。但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这一政策逐渐被大量商业性质的零售订单钻了空子。很多商家把整单拆成多个小额包裹寄出,既能规避监管,又能绕开关税,形成所谓的“灰色清关”。

智利这次出手,正是为了堵住这个漏洞。根据新规定,所有进入智利的国际包裹,无论金额大小,都必须申报并依法缴纳相应的进口税和增值税。这意味着,哪怕你只是在某宝上买了个30美元的手机壳,或者从亚马逊海外购了一条围巾,也得乖乖交税,否则包裹可能被卡在海关,甚至面临退运风险。
这个变化来得并不突然。早在今年上半年,智利财政部和海关部门就多次释放信号,称要整顿跨境电商税收秩序。他们给出的理由很实在:一方面,大量免税小包涌入导致本地市场受到冲击,本土零售商觉得不公平;另一方面,国家税收流失严重据估算,仅2025年,因小额包裹免税造成的税收缺口就高达数亿美元。
放眼全球,智利并不是第一个“翻脸”的国家。近几年,类似的动作在多个国家上演。比如,欧盟早在2025年就取消了从非欧盟国家进口商品的价值低于22欧元的免税待遇;澳大利亚、加拿大也陆续收紧了低值商品的税收政策;就连一直以“宽松”著称的新西兰,也在考虑跟进。这背后反映出一个共同趋势:各国越来越意识到,跨境电商不能长期处于“法外之地”,公平竞争和税收合规才是长久之计。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海淘变贵了”。以前几十块钱包邮到手的东西,现在可能得多掏20%甚至更多的税。有网友调侃:“以后买个发圈都要算税,海淘快变成‘豪淘’了。”更麻烦的是流程变复杂了以前是快递公司代缴代扣,现在有些平台还没完全对接新系统,消费者得自己去海关网站申报、缴费,稍有不慎就可能延误收货。
不过,从长远看,这种规范化未必是坏事。税收透明化之后,物流链路也会更清晰,售后服务更有保障。而且,正规化意味着更多大品牌愿意通过官方渠道进入当地市场,消费者反而能买到更靠谱的商品,减少假货、仿品的风险。
对做跨境生意的中小卖家而言,挑战更大。很多人靠“低价+免税”打价格战,如今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不得不重新考虑定价策略或转向本地仓储。一些精明的商家已经开始布局智利当地的海外仓,先把货批量运过去存着,等订单来了再本地发货,既能避开新政影响,还能提升配送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政策变了,但智利市场本身的吸引力并未减弱。这个国土狭长的南美国家拥有近2000万人口,互联网普及率高,消费者对欧美日韩商品接受度强,尤其是电子产品、美妆护肤、母婴用品等领域需求旺盛。只要合规运营,依然有不小的掘金空间。
智利这一步,是全球跨境电商走向成熟的一个缩影。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在过去,未来拼的不再是“谁更能钻空子”,而是谁的服务更稳、链条更高效、合规能力更强。对普通人来说,或许以后买海外商品会多花点钱,但也意味着整个体系变得更透明、更可持续。
说到底,世界一直在变,规则也在更新。与其抱怨“以前多方便”,不如早点适应“现在怎么走”。毕竟,阳光下的生意,才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