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27日开始,不少亚马逊上的卖家发现,平台悄悄调整了一项关键规则:部分订单的“处理时间”被系统自动设为0天。这意味着,一旦消费者下单,卖家必须在当天完成打包、发货,并将物流信息上传至系统,否则就可能面临绩效考核的压力。
这个变化看似只是后台一个数字的改动,实则牵动了整个跨境电商业态的神经。对于习惯了“1-2天内处理订单”的卖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节奏上的提速挑战。尤其对那些依赖海外仓或第三方物流的中小卖家而言,0天处理时间几乎等同于“即时响应”,稍有延迟就可能被系统标记为“发货不及时”,进而影响店铺评分和流量推荐。

为什么亚马逊要在这个时候推0天处理?其实早有端倪。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电商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Temu、SHEIN这些主打“极致性价比+快速配送”的平台迅速崛起,不断蚕食传统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Temu在美国的活跃用户已超过6000万,增速惊人。面对这样的外部压力,亚马逊不得不加快自身履约效率的升级,以维持消费者对平台“快、准、稳”的信任感。
而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现在很多人网购已经不满足于“三天送达”,而是希望“今天买、明天到”,甚至“下单后几小时内就能看到快递在路上”。这种心理预期的提升,倒逼平台和卖家不断压缩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成本。0天处理时间,本质上就是把“仓储前置+物流提速”的成果,反向施压到卖家端,确保整个链条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
当然,并不是所有卖家都会被强制执行0天处理。目前来看,这项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使用亚马逊物流FBA服务、且位于美国本土仓库的卖家。由于FBA本身就承担了仓储、打包、配送等环节,系统可以更精准地控制时效,因此实现当日处理的可行性更高。而对于依赖自发货FBM或海外直发的卖家,平台仍保留了一定的处理时间弹性。
不过,即便不在首批调整范围内,许多卖家也开始未雨绸缪。有深圳的跨境电商从业者透露,他们最近已经在和合作的货代公司重新谈判发货时效,要求“下午4点前的订单必须当天发出”,并增加了本地中转仓的布局,就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全面推广。
这场“时效竞赛”背后,也暴露出行业的一个现实困境:效率提升的同时,运营成本也在水涨船高。为了实现当日处理,不少卖家不得不增加人力投入,比如安排夜班打包人员,或者提前将货物从海外仓调拨至美国境内的租赁仓。一位做家居品类的卖家算过一笔账:仅因为这次调整,每月的仓储和人工成本就上涨了近两成。
但也有卖家看到了机会。在速卖通和亚马逊双平台运营的李女士表示:“虽然压力大了,但这也倒逼我们优化内部流程。我们现在用自动化系统抓单、打单,错误率降了,客户投诉也少了。长期看,反而是好事。”她还提到,最近店铺的好评里,“发货快”成了高频词,有些顾客甚至特意留言说“比上次快了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并不是第一个吃“0天处理”这只螃蟹的。早在几年前,京东就在国内推行“211限时达”,即上午11点前下单,当天送达;晚上11点前下单,次日上午送达。这种模式后来被证明极大提升了用户粘性。如今亚马逊在海外市场复制类似逻辑,显然是想把“快”变成自己的核心标签之一。
当然,任何规则的改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卖家反映,系统刚切换时出现了订单同步延迟、物流追踪号上传失败等问题,导致无辜被记为“延迟发货”。好在亚马逊客服团队近期响应速度有所提升,多数问题能在24小时内解决。平台也在卖家论坛中发布说明,强调会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政策,不会“一刀切”。
0天处理时间的到来,既是平台进化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电商行业走向精细化运营的缩影。它提醒所有卖家:在这个时代,光有好产品还不够,还得跑得够快。谁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从下单到收货”的每一步都做到极致,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风向已经变了,快递盒里的每一秒,都在变得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