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黑色星期五”刚过,德国零售业交出了一份略显矛盾的成绩单:据德国消费者研究机构GfK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25年黑五期间,有38%的德国消费者表示参与了购物活动,这一比例相比去年有所上升。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参与人数增加,消费者对折扣本身的热情却明显降温许多人不再为“限时抢购”而熬夜排队,也不再盲目囤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理性、更务实的消费态度。
这背后的变化,其实早有端倪。近年来,随着生活成本持续上涨,尤其是能源价格和食品开销的压力传导到家庭账本上,德国民众在花钱时越来越“精打细算”。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通胀率虽较2025年峰值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相对高位,许多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并未明显改善。在这种背景下,即便商家打出“全年最低价”的旗号,消费者也更愿意先掂量掂量:这到底是真优惠,还是营销套路?

一位住在柏林的上班族玛尔塔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就说:“以前看到‘黑五’海报就心痒痒,总觉得不买就亏了。但现在我会列清单,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多所谓的‘打折’其实原价就被抬高过,算下来也没便宜多少。”她的话代表了不少德国消费者的共同心态从冲动消费转向需求导向。
这种趋势也反映在销售数据上。根据电商平台Idealo的统计,今年黑五期间,德国人最关注的商品类别集中在家电、电子产品和冬季服饰,但平均下单金额却比往年略有下降。更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提前数周甚至数月比价,而不是等到黑五当天才做决定。一些聪明的零售商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比如将促销期拉长,推出“黑五周”甚至“黑五月”,试图用时间换空间,留住那些不愿被“限时抢购”绑架的顾客。
与此同时,可持续消费理念的兴起也在悄然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德国环保组织Umweltbundesamt环境署近期发布报告指出,过度消费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碳排放问题正引起公众关注。许多年轻消费者开始反思“为了便宜而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是否值得。社交媒体上,“反黑五”话题虽然不算主流,但也吸引了一批倡导极简生活和环保理念的用户讨论。有人发起“不买挑战”,鼓励大家在黑五期间一天不消费,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过度商业化节日的抵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黑五在德国失去了吸引力。恰恰相反,它正在经历一场“转型”。过去那种全场狂甩、喇叭喧天的卖场氛围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和会员专属优惠。像亚马逊、Zalando这类大型平台,更多依靠算法推送“你可能需要的商品”,并通过积分、返现等方式增强用户黏性。实体商店也没闲着,不少百货公司开始结合体验式消费,比如在促销期间举办小型音乐会、咖啡品鉴或亲子活动,把购物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交易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黑五期间,二手商品平台也迎来了流量高峰。据德国二手交易平台Rebelle透露,其黑五当天的访问量同比增长近四成,尤其是奢侈品包袋和设计师服饰的转售格外活跃。这说明,消费者不仅在“买新”时更谨慎,在“买旧”时反而更积极既能省钱,又能减少浪费,何乐不为?
从整体来看,德国黑五消费意愿的上升,并不完全等同于消费热情的高涨。38%的参与率背后,是一群更加成熟、更有主见的消费者。他们不再轻易被“限量”“最后一天”这样的字眼煽动,而是用脚投票,用钱包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这种变化,对商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谁能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提供透明、可持续且有温度的消费体验,谁才能在这场购物节的演变中站稳脚跟。
说到底,黑五的本质,或许从来不该是“疯狂购物”,而是让消费者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更称心的东西。当喧嚣散去,留下的,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满足感,而不是堆在角落里积灰的“战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