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全球电商的风头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从中国到东南亚,再到中东,越来越多国家的消费者开始习惯“动动手指、货就上门”的购物方式。而在这一波浪潮中,伊朗这个常被忽略的市场,正悄然崛起。
根据最新发布的行业预测,伊朗的电子商务规模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800亿美元。这个数字乍一听可能让人惊讶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伊朗还是一个受国际制裁、科技发展受限的国家。但事实上,正是这些“限制”倒逼出了本地市场的创新与韧性。

先来看一组数据。伊朗人口接近8500万,其中超过70%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下,年轻人比例极高。而且,伊朗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了70%,智能手机拥有量也在逐年攀升。这意味着,庞大的年轻群体加上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为电商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虽然国际支付系统如Visa、Mastercard无法直接使用,但伊朗本地迅速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数字支付生态。比如像Parsian Bank、Melli Pay这样的本土电子钱包和在线支付平台,正在成为人们网购时的主要结算工具。同时,也在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鼓励民众使用电子支付,这无形中为电商扫清了不少障碍。
再看消费行为的变化。过去,伊朗人更倾向于去实体店“眼见为实”地买东西,尤其是家电、服装这类大件商品。但现在,随着Takhfifan、Digikala这些本土电商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尝试线上购物。特别是疫情期间,居家隔离让网购成了刚需,不少人第一次体验到了送货上门的便利,从此便“离不开了”。
其中,Digikala堪称伊朗版的“淘宝”。它成立于2006年,如今已是该国最大的电商平台,覆盖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图书、母婴等多个品类。据媒体报道,Digikala每月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占全国网民的一半以上。公司还自建了物流网络,在德黑兰等大城市能做到“次日达”,服务体验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
有意思的是,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伊朗的电商创业者们却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不依赖进口技术,而是自主研发APP、优化本地化界面、甚至开发适合波斯语用户的推荐算法。一些初创企业还引入直播带货模式,邀请网红主播用波斯语介绍产品,销量效果出奇的好。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比如物流在偏远地区仍不够高效,农村地区的配送成本高、时效慢;另外,消费者对假货和售后服务的担忧也影响着他们的购买决策。不过,这些问题在全球电商发展初期都曾出现,关键在于如何逐步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伊朗对数字经济的态度也在转变。虽然监管依旧严格,但已开始支持本土科技创新,并为初创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孵化空间。一些科技园区在德黑兰、伊斯法罕等地陆续建成,吸引了不少年轻程序员和电商创业者入驻。
放眼整个中东地区,伊朗的电商潜力不容小觑。相比阿联酋、沙特这些富裕海湾国家,伊朗市场更偏向大众消费,价格敏感度高,但需求体量巨大。一旦形成成熟的供应链和信任机制,增长空间非常可观。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趋势是跨境尝试。虽然受限于国际结算,伊朗商家目前很难大规模“卖全球”,但他们正通过社交媒体和独立站,向海外伊朗侨民销售特色商品,比如藏红花、波斯地毯、传统糖果等。这种“小而美”的出口模式,正在积累口碑,未来或许能打开更大局面。
说到底,电商的本质是解决“人”和“货”的连接问题。伊朗的年轻人渴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而本地企业也在努力满足这种需求。尽管外部环境有诸多不便,但人的创造力和消费需求,往往能在夹缝中找到出路。
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里,随着移动网络进一步升级、支付体系更加安全便捷,伊朗的线上购物将变得更加普遍。超市下单、外卖点餐、甚至远程医疗咨询,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那里一点点落地生根。
有时候想想,科技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一定需要最先进的设备或最开放的环境,只要有一群愿意尝试的人,就能点燃改变的火苗。而伊朗电商的故事,或许正是这样一个关于适应、坚持与希望的真实写照。
